发展社会学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当前中国社会的社会发展有何特征。 1、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呈现出三大阶段性特征 特征之一为中国的改革发展进入承上启下的关键期。 我们的市场体系及以市场价格为主的商品市场体系还处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有些方面的改革难度依然很大。总体上看,计划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很难全部、彻底触动,深层问题近期内解决还有难度,一些新建立的重大制度仍属框架性的,还不稳固。 2、特征之二是发展模式处于选择的十字路口。 1997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但内部结构性矛盾却不断加深,其自身所具有的亚洲经济发展模式的弱点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却日趋全球化,受制于全球化的方面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突出,这是1997年所不曾面对的。另外,当前和今后中国经济面临的另外一个国际形势是,美国霸权主义猖獗与其国内经济衰退结合,使其在经济领域日益霸气,中国的人民币升值问题、金融体系问题都将受到美国贸易政策的影响。 3、特征之三为进入全球化的深度关联层。 全球化不仅加剧全球贫富差距,也加剧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穷人在这个过程中受益甚少,发达国家占据世界市场的份额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却日趋落后。国际贸易也加剧了发展中国家内部发展的不平衡,出口增长加深了经济的分化。 二、现代化理论兴起的背景 经济背景:1、战后欧亚国家经济的发展与恢复 2、一些落后国家模仿西方追求发展 3、社会主义国家追赶资本主义国家发展 政治背景:1、二战后出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英美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2、两大阵营为改变世界,证明自己的先进性展开了竞争 3、西方资本主义为了战胜和演变社会主义而对一些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研究 其现代化理论方法,推广西方文化和方式。 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过程 现代化理论是对现代化过程的概括、研究、解释的诸种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理论。 1、早期现代化理论 早期现代化理论认为, 现代化就是西欧和北美产生的制度和价值观念从17世纪以后向欧洲其他地区的传播过程,18世纪至20世纪向世界其他地区的过程。帕森斯干脆说现代化的过程不仅是"西方化"而且是"美国化"。这在发达国家是殖民和支援的示范和影响的过程,在不发达国家是模仿与学习的追赶过程。 2、新现代化研究 为了克服 早期现代化理论的缺陷,出现新现代化理论,其特点是个案研究与比较研究。研究的对象也不仅局限于以西方发达国家展,而是更多地转向第三世界,注重对第三世界的工业化、经济发展的研究。 四、发展经济学的缘起 1、历史背景----殖民体系瓦解 1950年前后,形成了发展中国家。 摆在这些国家面前的迫切问题是:如何发展经济?政治可以独立,经济却无法独立。 2、政治背景----两极世界的形成 3、理论背景----传统理论的失败 因此,在西方,在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产生了专门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济学。通过对各种发展理论和战略、经济体制和对策的比较,研究发展中国家在不发达条件下,如何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经济科学。 五、发展经济学的主要争论 ( 一)结构主义的经济发展理论 1、理论概况 结构主义又称为非均衡发展理论,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他们号称发展经济学的先驱,是最早一批研究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学家。代表人物包括:罗森斯坦-罗丹、纳克斯、刘易斯、辛格、赫希曼,他们深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主张非均衡分析。 2、理论基础 一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批评。认为新古典经济学对发展中国家是不适应的: 一方面新古典理论的核心是市场-价格机制,而发展中经济一般是市场发育不足,价格体系不健全,市场支离破碎。 另一方面新古典将经济发展看成是边际的,增量的调节,而发展中经济需要的是大规模的经济变化和重大经济结构的调整,是通过结构变化实现经济的宽化。 二是对凯恩斯经济理论的推崇。欣赏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打破了新古典经济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同时受凯恩斯经济学中关于失业问题的研究的启发,主张要重视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失业问题。 3、理论特征。 一是强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非均衡状态,关注发展中经济的刚性状态,认为发展中经济里供给与需求之间不会自动向均衡点移动。发展中经济普遍存在的现象不是均衡体系,而是持续的不均衡。 二是发展了结构分析方法。使结构分析方法50年代-70年代有一种直觉的假设具有不断增长的经验效力和分析严密的多维模式。 三是提出了结构改革的战略和政策建议。实施工业化、重视资本积累、强调计划化、主张平衡发展战略、重视分配政策的改进。 (二)新古典的经济发展理论 1、理论概况 认为发展中经济落后的原因来自于错误的价格政策,以及太多的政府干预。主张运用市场力量解决发展问题,发展经济学称这种理论为:“新古典的复活”。代表人物是舒尔茨、鲍尔、约翰逊、明特、巴拉萨、拉尔。 2、理论基础。 一是渐进和谐与乐观的经济发展过程。一方面认为经济发展过程是渐进的、连续的过程。 即经济发展是一个进化的过程。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是一个和谐累积的过程。知识可以不断增正,技术便可以不断的进步,社会的生产总量会不断的提高。同时经济发展的前景是乐观的。经济发展的利益会自动地分配到全社会,出现纵向的“涓流效应”(trickling-down effect)和横向的扩散效应,这种效应会使经济发展的利益自然的得到普及。 二是市场均衡理论。主张通过价格机制实现经济的发展。 3、理论特征 一是对价格机制的充分关心。鲍尔明确使出发展问题的分析不应当是没有价格的 二是对资本积累的充分关心。认为资本和劳动力两者之间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本存量的增加,意味着国民收入与人均收入的增加。在资本积累过程中,单位劳动的资本量增加时,成为“资本深化”(capital deeping),资本增加与劳动力增加保持相同比利时,形成“资本宽化”(capital widening) 三是对国际贸易的新观点。对比较成本学说进行了新的推演,提出了资源禀赋理论。提出了贸易保护问题 (4)政策主张 一是保护个人利益与私人产权 二是反对国家干预,校正价格扭曲 三是经济自由化。主张贸易自由化与金融自由化。 (三)激进的经济发展理论 1、理论概况 20世纪60年代针对拉美国家的失业和收入分配而提出的理论。代表人物有:巴兰、阿明、弗兰克、伊曼纽尔 2、理论特征 一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激烈批评。 二是从发展中国家的依附关系入手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原因 3、政策主张 一是改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 二是主张经济一体化 (四)新制度主义的经济发展理论 1、理论概况 20世纪80年代末期,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开始广泛地应用到了发展领域,为发展理论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发展经济学开始把制度作为一个内生变量,探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制度障碍。代表人物科斯、诺斯、青木昌彦、拉尼斯、奥斯特罗姆、林毅夫。 2、理论基础 一是新制度经济学。美国70-80年代形成的以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的新制度经济学。 二是新政治经济学。即公共选择学派,以布坎南为代表,研究政府的集体决策问题。 三是演化经济学。20世纪70年代,因阿尔逊、温特、多西为代表的演化经济学进一步兴起,和制度变迁理论结合在一起被引用到发展问题的分析之中,对发展中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的产业演化、企业生存、制度变迁、技术创新进行了研究,用演化博弈的观点解释了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变迁, 3、理论特征 一是坚持使用新古典的分析工具,突出微观分析,修正了理性假定。新古典的制度均衡分析方法、成本收益计算都在发展经济学中得到了应用,修正了理性假定,认为发展中国家人们的有限理性尤为重要。 二是重视非经济因素的作用。认为经济学不应成为脱离历史、社会、政治的纯粹科学 在对发展问题的研究中,历史、社会和政治都应作为内生的变量。 三是重视制度因素与时间因素的作用。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规则体系和组织体系,决定了人们的相互关系,构造了社会的激励结构。在制度研究重要把制度融入到历史之中,考虑时间的影响。 四是关注个体自利行为与集体行动的相互关系。新制度经济发展理论是新古典经济发展理论的延伸,是新古典主义复兴思潮的再革命,因为他重新强调了经济发展决不是纯粹的经济现象,而且经济发展受到了政治、法律、制度等因素的深刻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22eb4b8be23482fb5da4cd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