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牡丹亭》中“惊梦”一词的理解与翻译 作者:颜奇 来源:《文学教育》2019年第06期 内容摘要:《牡丹亭》译本众多,但对于其第十回的篇目“惊梦”二字的翻译出现了偏差。从“惊”字的概念意义而言,“惊”为“受惊”;从联想意义而言,“惊”为“惊醒”。结合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才能准确理解“惊梦”之意并准确翻译。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应仔细揣摩词语的含义。 关键词:“惊梦” 概念意义 联想意义 文学翻译 《牡丹亭》是我国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文学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牡丹亭》译本众多,但对于其第十回的篇目“惊梦”二字的翻译出现了偏差:一是令人惊讶之梦,二是被人惊扰之梦。因此,要准确理解“惊梦”的含义先要确定其中“惊”字的含义。著名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Geoffrey Leech)将语义划分为七个类别,从“惊”字的概念意义而言,“惊”为“受惊”;从联想意义而言,“惊”为“惊醒”。本研究在加强对《牡丹亭》的理解、区分“惊梦”二字的理解的同时,进一步丰富对《牡丹亭》的翻译研究。 《牡丹亭》早在二十世纪就已经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迄今为止,《牡丹亭》已经拥有不同语种的全译本、选译本和改译本。比如英文译本有常见的白之(Cyril Birch)、张光前、汪榕培、许渊冲的译本。白之将“惊梦”翻译为“An Interrupted Dream”[1]。张光前先生将其翻译为“A Surprising Dream”[2]。汪榕培先生将其译为“An Amazing Dream”[3]。许渊冲先生将其译为“An Enchanting Dream”[4]。在其他语种的翻译中,“惊梦”的翻译更加不同。洪涛生的德文译文将其译为“Die Begegnung im Traum”[5];Andre LEVY的法文译本将其译为“LE REVE INTERROMPU”[6];雷爱玲的西班牙语译文将其译为“Un sueo interrumpido”[7]。由此可见,不同的译者在翻译“惊梦”的“惊”字之上出现了不同的结果: 从意义上而言,除洪涛生的德文译本将“惊梦”进行意译为“梦里的邂逅”之外,其他译者均采用了直译的方式,但是所选用的词义也各有不同:使(人)惊奇、惊扰、使(人)迷醉。从形式上而言,使用了动词的现在分词、过去分词以及动名词三种形式。一般而言,及物动词的现在分词表示主动意义,与中心词存在主动的主谓关系。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一般表示被动,与中心词之间存在被动的主谓关系。因此,要确定“惊梦”的翻译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确定“惊”字的含义;二是确定“惊”和“梦”之间所存在的主谓关系。 著名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将语义划分为七个类别——概念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感情意义、折射意义、搭配意义、主题意义,其中中间五种意义被称为联想意义。概念意义被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它包含了最基础、最核心的意义成分,通常是词典中所注释的意义。依此将“惊”字的意义分析如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概念意义 “惊”字在《古汉语大辞典》中的释义为:1.马因受惊吓而行动失常。《史记·袁盎晁错列传》:“马惊车败。”引申为惊恐、惊骇的通称。如:吃惊、惊异。《史记·淮阴侯列传》:“拜至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2.震动。如:惊天动地。《易·震》:“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也。”3.乱貌。《吕氏春秋·慎大》:“其生若惊。”高诱注:“惊,乱貌。”[8]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1.由于突然来的刺激而精神紧张:惊喜、惊呼、受惊、胆战心惊。2.惊动:惊扰、打草惊蛇。3.骡马因害怕而狂跑不受控制:马惊了。[9] 由“惊”的概念意义可见,“惊”字是动词,既可以用作及物动词,也可以用作不及物动词,本意为“受惊”,进而引申出“惊恐”、“惊异”、“惊喜”之意。 2.联想意义 在《惊梦》中,杜丽娘游园疲倦郁闷,昏沉睡去。在睡梦中,隐约见到一名书生。两人在“牡丹亭畔、芍药栏边,共成云雨之欢”。恰被花神看见“淫邪展污了花台殿。咱待拈片落花儿惊醒他”(注:横线为笔者所加以示强调,下文同)。而后,在杜丽娘被母亲“唤醒”,遂“旦做惊醒,低声叫介”[10]。由此可见,在梦竟之内的虚拟环境中,花神以一片落花将杜丽娘“惊醒”。而在梦境之外的现实生活中,杜丽娘是被其母亲“惊醒”,情节上互相呼应。最终,杜丽娘因梦而亡。杜丽娘死后,在阎罗殿前,杜丽娘说道:“不曾见谁,则见朵花兒闪下来,好一惊。”[10]文中“惊”字做“惊醒”之意重复出现,因此,“惊”字的联想意义应为“惊醒”。 由前文所述可知,“惊梦”二字属于“动词+名词”结构。若“惊”为及物动词,则可看做“动宾结构”,若“惊”做不及物动词,则可看做“使动用法”。“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11]。王力认为,在古代汉语里,不及物动词常常有使动用法。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比较少见,因为及物动词本身带宾语,在形式上和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之上: A)动宾式:惊梦——(主语)惊梦=(主语)(使)梦惊 B)兼语式:惊梦——(主语)使梦惊 总而言之,不论“惊”字作何解释,“惊”与“梦”之间是存在隐含的被动主谓关系,即:梦为(主语)惊(醒)。 笔者从《牡丹亭》不同的译本中发现译者对“惊梦”一词所译各有不同,经过进一步研究发现,“惊”字从概念意义上而言,应取“受惊”之意;从联想意义而言,应取“惊醒”之意。从语法结构而言,“惊”和“梦”之间存在的被动的主谓关系,“惊梦”应当理解为“梦为(主语)惊(醒)”。参考大家之作,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笔者认为,作为文学翻译的初学者和实践者,在文学翻译实践过程中,要更加注意对对词义和语法结构的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Cyril Birch. The Peony Pavilion[M].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0 [2]张光前.《牡丹亭》[M].旅游教育出版社,1994 [3]汪榕培.《牡丹亭:英汉对照》[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许渊冲、许明.《牡丹亭:汉英对照》[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9 [5]洪涛生.DIE R·CKKEHR DER SEELE [M].Yuelu Verlag,1993 [6]Andre LEVY.La pavillon aux pivoines[M].Editions Yuelu, 2016 [7]雷爱玲. EL PABELLON DE LAS PEONIAS[M].五洲传播出版社,2017 [8]古汉语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1198 [9]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683-684 [10]汤显祖.《牡丹亭》[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11]王力.《古代汉语》[M],中华书局,2011.344-348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2c7e2d9cc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