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2参考答案

时间:2023-01-20 08:22: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2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 1、定向;调控 ? 2、社会发展需要。 ? 3、价值性,合宜性。

? 4、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相关学科知识。

? 5、幼儿的兴趣与生活经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 ? 6、随机性和无意性,情感驱动性。 ? 7、参观法。 ? 8、行为练习法。

? 9、试误与练习,强化练习。

? 10、讲述法;不便直接感知或无法直接感知。 ? 11、共情训练法,类似情绪。 ? 12、潜移默化。 ?

?二、简述题(每小题5 分,共30 分)

? 1、简述幼儿社会教育目标建构的整体性原则。

? 整体性原则即建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时,要确立一种层次结构的整合观。这种整合观包括横向的类别整合与纵向的层次整合。横向的类别整合包括儿童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三方面发展目标的整合,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是这三方面的协调发展,避免只重认知而忽视情意和行为发展的现象。是一个整体,它应当包含避免只重知识传授而忽视情感培养和行为习惯培养,要把三者有机的协调起来。横向的类别整合还包括各教育系统幼儿社会教育目标的整合,即家庭、社会与幼儿园的社会教育目标要基本一致,以形成教育的合力,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纵向的层次整合主要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各层级目标的整合,即各相连层级间的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 ?

?2、简述幼儿社会教育的总目标及其特点。

?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就社会领域提出以下总目标: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幼儿社会教育总目标的特点有:第一,规范性。第二,共通性。第三,学习结果导向性。第四,可分析性。第五,可扩充性。 ?

?3、简述幼儿园与家庭合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 幼儿园与家庭合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取得家长的信任。 ?2)时有效地与家长沟通。

?3)持家长与幼儿园之间教育观念、教育态度上的一致。 ?4)要充分挖掘、利用家长资源。 ?5)要争取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决策。 ?

?4、简述应用行为评价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 行为评价法的运用需要注意:

?1)根据正面教育原则,行为评价法应以表扬为主,对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进行正向引导。 ?2)行为评价要及时、一致。一方面行为反馈要及时出现在学前儿童好的或不良的行为之后。 ?3)评价要具体,避免空泛。 ?4)强化手段不能运用得过于频繁。

?5)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要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个性的学前儿童选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6)引导幼儿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




?5、积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在物质上是丰富和多样的。 ?2)在气氛上是宽容和接纳的。 ?3)在制度上是明确的和必要的。

?4)在设计上是具有某种倾向性或暗示性的。

? 6、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生活性与适宜性的内涵及其运用要求。

? 生活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应当尽可能从儿童的生活出发,选择基于儿童生活经验与生活实际,并能丰富儿童生活经验的内容。适宜性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要根据目标,儿童发展及社会文化发展需要选择有助于幼儿发展,同时也能为幼儿所理解的内容。前一原则是从学习的经验基础提出的,后一原则是从学习的发展水平提出的。根据这两条原则,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当注意:1)选择幼儿生活需要,并为幼儿所熟悉的内容。2)选择幼儿可以理解的、有益幼儿发展的内容。 ?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 1、试论述如何充分利用游戏与区域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 为促使学前儿童在游戏和区域活动中发展社会性,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 1)要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而适宜的游戏和活动的材料。

? 游戏和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材料,材料是学前儿童想象和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为了使学前儿童更好地开展游戏和区域活动,提供的材料应当丰富多样,保证每个学前儿童都能选择到适合自己发展水平的材料。但这并不意味着越丰富越好。过多的材料会分散学前儿童的注意。分层次逐步递进地呈现材料对学前儿童来说更有吸引力,更有促进其发展的价值。此外,提供的材料还要考虑有可操作性、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要能激发学前儿童的想象和思考。 ? 2)要建立游戏和活动的规则,增强学前儿童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 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则,游戏反映的社会活动本身也有一定的规则,为了使游戏和区域活动开展得活泼而有秩序,也需要规定一些大家都必须遵守的规则。这些规则往往是学前儿童自觉自愿遵守的,因此,他们不会感到失去自由,相反更增强了他们的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教师要注意的是,当学前儿童建立起一定的规则意识时,可以让他们参与到制定规则中来。由他们自己协商制定的规则更容易被他们自己接受并遵照执行。这一方面发挥了学前儿童的主体性,又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 3)教师要适时参与到游戏和活动中,以增进师幼情感,并给予一定指导。

? 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游戏和区域活动中,会使学前儿童倍感亲切——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和组织者,是和大家平游戏的伙伴,她和大家一样分担角色、进行活动,和大家一起商量游戏活动的进行,接受大家的建议。好的教师常常会以这样的身份出现在游戏和区域活动中拉近自己和学前儿童之间的距离但要注意的是作为游戏伙伴并不是教师完全失去了指导的地位,一位清醒的教师不会完全迷失在游戏和活动中,她会始终牢记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身份,在游戏过程中以提出问题、给予建议等方式去激发学前儿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种不着痕迹的指导。 ?

?2、试结合实际论述对儿童进行正面教育的方式与方法

? 正面教育是一切教育最基本的原则,其核心是在尊重的前提下对学前儿童提出要求,在肯定的前提下对学前儿童的行为做出补充和修正,在维护学前儿童的自主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渗透课程的要求。

? 由于学前儿童正处于个性,尤其是自我意识形成的最初时期,他们的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他们常常通过观察来学习,他们的社会性发展是在熏染和生成中完成的,对各种影响容易接受或模仿,更多依赖外部评价来评价自我,因此,更需要成人从正面加以引导。

? 对儿童进行正面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1)以积极的方式对学前儿童提出要求。所谓积极的方式,即我们在希望学前儿童做一件事情而不是做另外一件事情、按照这样的方式去做而不是按照那样的方式去做的时候,我们直接告诉学前儿童具体如何去做和做什么,而不是告诉他不要去做什么。这有利于儿童学会如何正确做事,许多孩子的错误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做事而导致的。

? 2)创设积极的环境。从社会性发展的角度看,一个良好的、积极的环境意味着一个能够诱发、维持、巩固和强化积极社会行为的环境。良好的环境本身就有消极(熏染)意义上的良好和积极(生成)意义上的良好。消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指的是教师言行举止的表率作用;积极意义指教师创设的条件、机会能够影响学前儿童活动的方式,通过学前儿童的活动方式间接地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行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2d2e2b6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