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运动 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一群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了一次革新运动。而在这场文学革命中,白话文也登上了大雅之堂,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的变革成为此次文学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胡适作为这场文化变革的核心人物,大力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成为新文化运动滥觞。早在1915年,胡适即认为,文学革命要从“诗国革命”开始,要为白话文学的作战作坚决斗争。他认为:“作诗要如作文,作文如说话,所以作诗如说话。”1916年8月23日,胡适写了首诗叫《朋友》,据说是我国第一首白话诗, 发表于1917年2月号《新青年》杂志上,诗题改为《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这首诗,在今天读来我们会觉得很平庸,甚至觉得这样的一首诗我们的中学生也能做,怎么会是出自胡适之手。但在当时封建禁锢几千年余威未尽的情况下,此诗讲平仄,讲对偶,行文自由,意象清新,诗意浅露,格调不算高雅,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大胆创新。 1916年,胡适又提出:“文学的革命即是工具(文学形式)的革命,已非常明确的认识到工具变革的重要性。 上述两次提出,略加分析均有其偏激之处。“作诗如说话”,胡适在强调白话文的好处和做诗要讲通俗易懂之时,过度的追求直白导致忽视了其他作诗章法以及中国诗特有的意蕴美。而把文学的革命看作是工具的革命也是片面的,文学革命还有重要的一点是思想类容上的的革新。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题为《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章,这是白话文运动的公开信号。他从“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文学进化论角度,认为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工具已经丧失活力,中国文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就必须要进行语体革新,废文言而倡白话。提出文学改良要从“八事”着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做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此文正式揭开文学革命的序幕,是文学革命的发难之作,有突出的贡献。 后来,1918年4月,胡适又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白话文学的主张有了进一步发展。5月,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应运而生。自此,白话文运动进行的如火如荼。 五四”白话文运动,是一个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运动,它在文艺语言上宣告了文言文时代的结束、白话文时代的开始。数千年来,中国通用的书面语没有白话文的合法地位,只有与口语脱节的文言文才算正统。直到“五四”时期,才把这种反常的局面翻了过来,开辟了一个白话文学的新纪元。由于新文化运动提倡打倒孔家店,全盘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导致了后来对国学的忽视,国学开始衰落。白话文运动,促进了新文学运动和国语统一运动以及汉字改革运动的发展。1920年,白话文成为国语,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存活发展至今。由此看来,这场白话文运动无疑是成功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31c858e240c844769eaeed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