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中的“后人”问题分析指导]阿房宫赋后人 《阿房宫赋》中的“后人”问题分析指导-语文教学论文 《阿房宫赋》是唐代文人杜牧所创作的一篇赋体经典,它将议论、叙述和描写结合起来,而且在文句上显现出骈散互见、奇偶错落的特点,可读性与思想性都很强。在教学中,教师却容易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有些学生在诵读此文时,最感兴趣的并不是前面扬厉的铺排,而是最后“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句显得拗口的,可能正是因为它的拗口,才激起了学生诵读的欲望吧,而对于教师来讲,则应当向学生指出其中的真意,特别是说明“后人”这个词的特殊意味。 一、“后人”一词的分析原因 《阿房宫赋》整篇文章从立意到用词,都可以说是精妙绝伦的,只是最后这“后人”两个字却显得有些平凡,非但平凡,而且反复绕口用之,使人颇觉不解。有的研究者认为,在《阿房宫赋》整篇文章的最后,作者杜牧因为一些现实原因,再加上表达的需要,直接用“后人”进行不厌其烦的指代,且故作高深地四次用之。而正是这种反复应用同一个熟语的做法,使得后世的读者反而难以知其真实意图,往往在无法探明其内在含义的情况下,便急忙给出翻译与解释,从而造成了不翻译还好,越翻译越乱的问题,最终导致点睛之笔无法发挥出点睛的作用,全文主旨也遭到了弱化。正因为这样,对于语文教师来讲,更有义务在引导学生进行赏析的过程中,给出针对性的说明。 二、浅层次诠释的问题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此为《阿房宫赋》一文最后的点睛文字。很多教师往往将其进行硬性翻译,比如有人将其译为:“秦国人没有时间为自己的覆灭而哀叹,但是后代人却为它的覆灭而哀叹;可若是后代人只是哀叹却不借鉴,那么再后来的人又会对后来的人哀叹了。”还有人将其译为:“秦朝统治者没有时间为自己的覆灭而哀叹,但是后来的人却为秦朝的覆灭而哀叹;后来的人只是哀叹却不借鉴,再后来的人还会对秦国的覆灭而哀叹。”两种译法稍有出入,都很有代表性,它们的问题也非常一致,那就是生硬的翻译,却未能指出问题的实质,无法达到启迪思想的效果。问题的关键在于,究竟应该如何面对“后人”这个词,及以这个词为核心的整句话。按理来讲,译者普遍将“后人”解释成“后代的人”、“后来的人”,并不算错,但这里面有一个显然需要说明的情况,那就是秦朝之后的“后人”,很显然是连作者也包括在内的,既然作者也在其中,我们就可以更直接地把整句话中四个“后人”中的三个翻译为“我们”:秦国人没有时间为自己的覆灭而哀叹,但是我们却为它的覆灭而哀叹;可若是我们只是哀叹却不借鉴,那么再后来的人又会对我们哀叹了。”这样的翻译方法显得清晰顺畅很多。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342d537ab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2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