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随笔两章

时间:2022-04-08 09:34: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音乐随笔两章

悠然心会,妙处如是说

关于如何欣赏古典音乐古典音乐能给人们带来如何的享受,以及欣赏古典音乐"难以 进入”的问题等,一直以来有不少的说法。钢琴大师傅聪在一次回答记者采访时说:"大多数 人,也许一生都无法体会到我每天在音乐中享受到的快乐。这个世界难以进入,更难以脱开, 因为它太美、太迷人了。这种乐趣难以描述,我只能用'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来形容。”

傅老的这番话言简意赅,不仅是他个人的夫子自道,也点明了爱乐的真谛,我深感共鸣, 引发了我的一些感想,在此试着“分解”一下傅老的精辟之言,与各位音乐爱好者分享。

首先,“大多数人,也许一生都无法体会到我每天在音乐中享受到的快乐。”对傅老的这 话,有人也许会认为,傅老是钢琴家,他自然会这么说。其实不然。在我的日常接触和与 朋友们的交谈中了解到,有多少音乐专业人士,仅是将自己的职业当饭碗,他们虽然从事着 音乐工作,但不一泄热爱音乐,并不为音乐感动,更谈不上沉醉于音乐,于是自然就谈不上 音乐中能得到多少乐趣。这是第一层意思,对“小众”而言。关键是第二层,“大多数人”。 可能有人会认为,傅老太淸髙了,太把自己喜欢的音乐当回事了,太“音乐精英”了……然 而如果我们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艺术领域丰富多彩、林林总总:音乐、舞蹈、绘画、书法、 小说、诗歌、散文……而每个门类又可细分,都有各自的爱好者。但是如果作一下统计,几 乎可以肯左,爱好音乐(这里指古典音乐,也称经典音乐)的人数最少。也就是说,热爱古 音乐的人可能永远只是"小众”,所以由此自然就可以得岀这样的结论:大多数人的一生, 可能都体会不到乐迷在音乐中享受到的巨大快乐。

那么,为什么会岀现这种情况呢?请看傅老接着说:''这个世界难以进入。”为什么呢? 认为,难以进入的原因首先是由人的生理决左的。据有关方而的科学测试,人对外界的感 知能力,视觉能达到85%左右,而听觉只能达到15%左右,可见听觉的难度要比视觉高得多。 比如,一部小说,只要识字,基本故事情节都能看懂(个别探索性的实验小说除外):一幅画, 哪怕是抽象画,至少颜色和图形能看得懂。而与务类艺术相比,音乐最抽象,无影无踪,稍 纵即逝,不仅如此,要能欣赏它,还涉及到其他的方方面面:文化修养、音乐常识……最重 要的是,要有一份独特宁静的心情(尤其是在红尘滚滚、物质至上的当下)我的资深乐迷朋 友徐先生是位大学教授,他热心普及古典音乐,在澳洲的阿徳莱徳寓所办了十年音乐讲座沙 龙,共一百多期,有数十人参加,但徐先生说:十年沙龙,颗粒无收,没有培养岀一个乐迷。 由此可见,傅老说的“这个世界难以进入”,并非虚言。

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两而性。相比视觉,听觉虽然有局限,但越是局限,反而越能激发 人超强的感受力:越是抽象的艺术,往往越能激发人的审美想象力。这就是欣赏艺术的辩证 法。我有位朋友,自幼对各类文化艺术都有兴趣,其中最迷书法和文学,年轻时的理想是当 个书法家或作家。当他刚接触到古典音乐时,也并不是一下子就迷上的,期间大概经过了十 几年的“孕弃”。当这颗音乐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时,他已年近四十了。到了那时,他才深切 感受到,古典音乐给他的享受和灵魂的洗礼,超越了以往一切文化艺术对他的感染和感动, 令他“更难以脱开,因为它太美、太迷人了”。于是,古典音乐成为他今天精神生活的最重要 内容。我想,凡是乐迷,大致都有类似相同的心路历程。


那么,又该如何描述古典音乐"美”和“迷人”呢?且听傅老如是说:“这种乐趣难以 述,我只能用'悠然心会,妙处难以君说’来形容。”这里,傅老也不是淸高。美好的音乐 应该要与众分享,但音乐确实又难以用语言来完全描述。海涅有句名言:语言结朿处,就是 音乐的开始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看来,唯有真正被音乐感动,真正进入音乐的意境,真 正热爱音乐彼此才能“悠然心会” 一一那是多么迷人、多么享受、多么至美的境界呵!

高峰体验

热爱陶醉于一门艺术,肯左是感受体验到了巨大的审美享受,这样的享受不仅是精神上 的,还包括感官上的。在与友人交流爱乐心得时,我虽回答过一二三,但大都是泛泛而谈(也 许觉得三言两语难以回答淸楚),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我始终没有说出口,这一点是什么呢? 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理论根据一一著劣英国人类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人类高峰体验”的专题 研究中说,他在对五大洲各民族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后,得出结论:人类的两个髙邯体验, 了性爱,就是音乐

强烈共鸣!是的,这也就是我最重要的爱乐体会。后来又读到普希金的诗,更证明了这 一点。普希金在《石雕客人》中写道:"……人生的欢乐中,除了爱,便是音乐而爱本身就 是旋律……”

马斯洛和普希金都不是音乐学家,他们说的应该是比较客观的。想想很有意思,几乎所 有的艺术,都是通过眼睹欣赏,唯独音乐,是通过耳朵欣赏。听音乐,会情不自禁,手舞足 蹈,读小说、看画,会这样吗?由此可见音乐特殊的感染力。当然,肯定也有人不同意, 如诗人、作家、舞蹈家……他们也许认为自己欣赏的艺术才是高峰体验。

其实,这无关紧要,要紧的是,一个人在一生中是否有过这样的高唸体脸。《非诚勿扰2 有句台词:人生可能找不到爱情,但一立会走向死亡。前一分句关乎髙峰体验,不是每个 人都能得到的:后一分句是每个人跑不了的结局。

曾记得,媒体大幅度报道播放张国荣、梅艳芳离世的纪念专题和肖目。张国荣是自尽, 梅艳芳是病逝,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对死亡非常淸醒。张国荣跳楼那天的中午还在请朋 友吃饭,神色自若,神志淸晰。常人不明白,张国荣有一万个理由活下去,他为什么要选择 自尽呢?虽然如他遗书中所说,碰到了不如意的事,受到挫折,患有抑郁症。但这些情况普 通人都会碰到,又有多少人会感到活不下去而自我了结?

再说梅艳芳,在她自知将不久于人世后,毅然选择连开八场演唱会告别歌迷。对健康人 来说,要连开八场大型演唱会,都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和心力,何况已是病入膏肓的梅艳芳? 据在场工作人员回忆,梅艳芳是穿着尿布上台演唱的(怕演唱时子宫大出1血),演唱时双腿都 在濒抖。梅艳芳明知,如果不开这八场演唱会,自己可能还会多活一些日子,但她视死如归。 某种程度上说,梅艳芳是在选择加速死亡。

张国荣和梅G芳,为什么如此不惜命呢?关于他们的死亡,至今有多种说法在猜测,但 一点可能是被常人忽略的:他们都已经历过人生的髙峰体验,也许对他们来说,余生如果 再也体验不到这样的高唸,那么,活着,就仅仅是活着而已。他们不愿意那么苟活,宁可活 得短促,但要活得精彩。

当然,并不是说,人生没有了髙峰体验,就一立要走张国荣和梅艳芳的路。如果这样, 思路


也就太狭隘了。这里只是从形而上角度来理解:经历过髙峰体验的人,一览众山小,更 加悟透生命,笑看人生,从容而对生活中的一切,从容行走在生命的旅程中,直至终点一一 那是每个人的必然归宿。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3c12e1e1b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6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