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测试题 姓名: 班级: 得分: 一、文学常识填空.( 16分) 本文选自《 》。作者 ,名 ,字 。 时期 家 家。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 家大师,被尊称为“ ”,与孔子并称“ ”。《孟子》是记录 的著作,现存七篇。宋朝朱熹把《 孟子 》《 》《 》《 》合称《四书》. 二、解释重点字词。( 35分)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诚: 大丈夫: 。 2、丈夫之冠也 冠: 3、安居而天下熄 安居: 熄: 4、父命之。命: 之: 5、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是: 焉: 6、得志 与民由之 得: 由: 7、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往: 戒: (戒之曰:戒: ) 8、以顺为正者 以: 顺: 正: 9、独行其道 独行: 道: 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淫: 移: 屈: 11、发于畎亩 发: 12、空乏其身 空乏: 13、行拂乱其所为 乱: ....14、曾益其所不能 曾益: 15、衡于虑 衡: 16、出则无敌国外患 出: ......17、人恒过 恒过: 18、而后作 作: 19、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士: 20、征于色 发于声 而后喻 征: 发: 喻: 21、敌国外患 敌: 三、理解性默写(16分 每一空1分,) 1.景春认定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 2.孟子关于妾妇之道的最终结论是: 3.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的是: 4.大丈夫的做法: 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 大丈夫的操守: 5.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原文回答) 6、《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 (3分)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是 。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人要有 。 8、《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 ,二是 ;得出的结论是 ,(原文回答)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四、翻译重点语句。(12分) 1、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五、课文理解( 分)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大丈夫的形象。(2分)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不同(3分) 3.请谈谈“富贫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3分) 4. 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2分) 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段从哪几个方面论证人要经历的磨炼?磨练的益处是什么?(2分) 6. 文章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2分) 7. 这篇文章阐明了什么道理?请你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3分) 8. 请写出至少2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分) 9、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b74b84f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c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