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三章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随笔三章 作者:张世普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31期 走出大师的阴影 与众多大师一样,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也同样经历了模仿之路。他曾用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临摹古人名作,作品维妙维肖,几近乱真,但这并没有给他带来广泛的影响,在同行眼中,他充其量不过是一个优秀的画匠而已。 后来,他拜到国画名家曾熙先生门下,把自认为临摹的得意之作拿给老师看,曾熙先生总是摇头不语。一次,他随意画了一幅荷花,自认为难登大雅之堂,便信手置于案头。不料想,被曾熙先生看到,竟爱不释手,连声夸奖神来之笔。张大千很是不解,那画是即兴所作,没什么层次与章法,如何会到老师如此之高的赞誉?曾熙先生说:此画好就好在不炫耀技巧、没套用陈法。张大千恍然大悟,之后开始画山水花鸟,创造了泼彩、泼彩墨艺术,同时还改进了国画宣纸的质地,最终成为了一代国画宗师。 这个道理其实很常见。凡能称之为大师的人,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虽然,他们的作品、思想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却各自独立、自成体系,甚至完全对立。这并不影响其各自散发出耀眼的光芒。比如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却与柏拉图哲学分道扬镳,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体系。马克思是黑格尔的信徒,却批判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拯救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内核”。只有突破前辈大师的思想,才能成为大师,只去解释和传播大师思想的,是没有机会成为大师的。 张大千晚年对学生说:大抵画一种东西,不应当求太像,也不应当故意求不像。一定要在像与不像之间,得到超物的天趣,方算是艺术。我想,这种敢于寻求不像的“天趣”,每个人在童年时都是有过的,不过,后来大多数被视作不成熟,便努力遮掩,最终皈依经典。 然而,一思考,就经典著作,一动手,就循规蹈矩,哪里还能有什么发展?太技巧,会沦为浮华,太章法,会形成桎梏。自由发挥,反而浑然天成。很多人在求学问艺的过程中,总爱把注意力集中在大师们的创作技巧上来,而忽视了隐藏的风骨。使自己迷失在炫目、华丽的技巧中,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其实,大师只是充分发挥了自己个性的人而已。 高贵的心灵享受 白芳礼是一位贫穷的老人,他的个人生活几近乞丐,死去的时候没有一分钱存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然而,就是这位老人,从74岁的暮年开始至90高龄,每天在大街上比一个壮年人还拼命的拉三轮,拿出35万元钱,资助了近300名贫困学生。如果按每蹬1公里三轮车收5角钱计算,他为贫困学生奉献的是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8周的奔波劳累。 老人老的实在蹬不动三轮的时候,他就蜷缩在车棚给人家看自行车,每天把所得的1角、2角、1元、2元的钱整整齐齐地放在一个饭盒里。在一个飘着雪花的冬日,须发皆白,身上已经被雪浸湿的他,颤颤巍巍地把那个饭盒递给了学校的老师,说了一句: “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我最后的一笔钱……”老师们全哭了。 当白芳礼患病的消息传出,一批又一批学校的学生来到他的身边。他望着孩子们,泪水一个劲儿地流:“孩子们,等我病好了,我还要蹬三轮挣钱资助你们读书!” 老人是平凡的,甚至很多人眼里是可怜的。在媒体发现他之前,没有人知道他的故事,没有人知道他以一己之力捐资助学的情怀。即便他的事迹被媒体公开以后,也有很多人不能理解老人的行为,有人说老人有点傻,在一些人看来,他生活得卑微且默默无闻,但他倾其所有去帮助别人。 可是我觉得白芳礼老人是在追求一种心灵的享受,因为对一位饱经世事沧桑的近百岁老人来说,死亡已不恐惧,物欲更无所谓。 老人逝世以后,无论是在现实或者网络虚拟世界中,人们都给予了这位老人最崇高的敬意。送葬的人群绵延数里,人们纷纷把手中的花朵洒向灵车,漫天花雨,很多人对着老人的遗像失声痛哭。各大网站更是跟帖如潮,寄托哀思。即便在这位贫穷的老人他死去6年之后的今天,还有那么多人想念着他,网络上纪念他的文章绵绵不绝。 今天很多年轻人崇拜高贵,什么样的人算得上高贵呢?在这个世界上,衣食温饱以外还有精神的追求,这是区别禽兽与行尸走肉的一个重要标志。世界的美丽、生命的高贵,正在于对真善美的追求。 一个人,一辈子,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做一个有益于大众的人。唯此,无论生命是短暂还是漫长,才能获得了永久的心灵满足,才能永远活在人们的记忆中。白芳礼这位生活在最底层却博爱到极致的老人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这世间确实有一种比黄金更有价值、更高贵的东西存在,即便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打磨之后,仍如日月辉耀,熠熠闪光。 珍惜眼前人 或许很多人都一样,总把失去的东西想象的非常美好,一旦拥有,却不懂得珍惜。 有朋友,是乡间中学教师。十几年来,一直深爱着他的初恋情人。尽管过了这么多年,他与那位女孩早已失去联系,但从他的言谈中,仍然能清晰地感觉到,那个女孩还在他心上。他的妻子,时常以泪洗面,想不通丈夫为什么忘不了那个女孩。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终于有一天,朋友和她的初恋情人在街头相遇。之后两人相约在酒店中,尽情回忆初恋的情景。但是出人意料的是,朋友最终选择了离开。原来他当年深爱那个女孩的纯真浪漫,而现在她的举止,已经没有丝毫他记忆中的气质了。 很多人一直在用时间和人生追问,执著究竟是不是必须的?在我看来,这其实是无解的。这世间确实需要一种单纯干净的执著,即便没有人欣赏,仍要毅然决然的探寻。但更多的时候,与现实生活比起来,这种执著越早结束越好,因为会生出许多的虚幻,这些虚幻对真实的生活会形成没必要的伤害。 有一次,我到海边旅游,看到海滩上有一个美丽的贝壳,就捡起来放进口袋。再看到一个时,感觉更美丽,又装入口袋。沙滩走完了,手中握着最后一个拣到的贝壳,却感觉没有以前的美丽,于是,把口袋中的贝壳都倒出来,赫然发现,过去拣到的那些贝壳,也都有这样那样的残缺,已经没有了初见时的美丽。终于知道,放弃的,才是记忆中最好的,眼前的,都有这样那样的残缺。 回首往昔,过来以后,谁还能回到少年时代的青涩、单纯?终要被成熟、复杂的风格所代替。说不出哪个更好哪个更妙。青涩有青涩的好,成熟也成熟的好。 归有光说:庭有枇杷树,妻死之年所手植,今已亭亭如盖。这真的是我听过的,最悲伤的句子。 那树荫之下,曾有一位女子,一颗心爱他。只可惜,花不长红,人不常好,树犹在,人已去,只留段段记忆,常怀心头。一棵普通的枇杷树,寄托了人的儿女情长之后,竟能留下如此之多的眷恋。 雨果、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许多著名大师都说过几乎相同的一句话:悲剧之为悲剧就在于当知道该怎么做时,已经晚了。其实世间聚散,大都如是。也许一个人经常在眼前时,我们感觉不到珍贵,可万一哪天突然消失,一定会觉得处处不适。而更令人难以释怀的是,有些人擦肩了,就是一辈子,有些人错过了,就是一辈子,有些人失去了,就永远消失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e5a24ed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a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