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乐府诗的文学常识,掌握诗歌内容,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重点) 2.领会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之情,深刻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回顾乐府常识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的质朴的诗歌称为乐府诗。乐府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叙事性强。我们学过的《木兰诗》就是一首乐府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乐府诗中的另一首《十五从军征》。 环节一——缘事而发 1.齐读诗歌,注意节奏。 2.自由朗读,熟知大意。 一个人在15岁时应征去打仗,80岁才回到家乡。路上遇到乡里人,便问:“我家还剩下哪些亲人?”那个乡里人说道:“远远望过去,松树和柏树掺杂、坟冢相连的地方,就是你的家。”老人回到家里,看见野兔在狗洞里爬进爬出,野鸡在房梁上飞去飞来;庭院中间长满了野生的谷子,井台边围绕着一簇簇野生的葵菜。老人捋了几把野生的谷子舂成米做饭,采几把野菜煮汤算是菜,一会儿饭菜就做好了,却不知道还能给谁吃。老人走出家门望着东方,泪水洒落在征衣上。 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对汉乐府点评:“汉乐府采摭闾阎,非由润色。”意思是说两汉乐府来自民间,运用通俗自然的语言真实而生动地反映出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爱憎。 3.《十五从军征》是一首叙事诗,了解了诗歌的大意,你知道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 预设:这首诗描绘了以为在外征战的老兵,在返乡途中与到家后的种种情景。 一人: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开头即由数字词入诗,从“十五”到“八十”,且不加任何修饰,漫长的时间跨度显示了主人公从军时间之长 ;一个“始”字突出了主人公返乡之晚,饱含了主人公长年服役、有家不得归的无奈和辛酸,也隐含显现出主人公归家心情之迫切。平实的叙事言语中,流露出对主人公的深切同情。 一问: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主人公为什么不直接问“亲人怎么样”,而问“家中有阿谁”? 【明确】“家中有阿谁”,问得令人无比心酸,既表达了主人公返乡后迫不及待要见亲人的期盼,更表现了主人公由于离别家乡时间太久,不知道亲人还是否在世的复杂心绪,所以只能问家里还有谁。一句问话,表达了主人公急切想见到亲人的心情。 一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主人公把庭院里长着的野谷舂成米来做饭,把井边长着的野菜采来熬成羹。 【提问】家里已经是一片荒芜,亲人已经不在,主人公目睹这种惨状,这种表现正常吗? 【明确】显然是不正常。主人公看到家中的惨状,没有捶胸顿足,没有抢地呼号,而是一反常态地舂米做饭,这显然不正常,但这不正常背后恰恰是主人公悲痛之至的表现。这正是主人公遭受毁灭性打击时的独特反应,看似平静的动作背后隐含着主人公内心无法言表的痛楚。“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是对心理的留白,主人公忙乎半天,做好了饭菜,突然意识到,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和谁一起来吃呢?这里写出了他无尽的孤独、悲痛和绝望。 这“一人”“一问”“一作”,就描绘出一位饱受战争摧残的老翁,独自面对破败的家园,怀念早已不在的家人。不禁让人感慨,战争带来的只有妻离子散,物是人非,带来的只有无尽的伤痛。 环节二——景语情语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此绝望悲痛的主人公又会看到了什么样的景? (1)“松柏冢累累”写出了坟冢的阴森和恐怖。一句用哀景抒哀情,形象可感,更具有视觉冲击力;语气委婉、含蓄,引发主人公无尽的哀思。 (2)“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写出了家园的荒芜和凄凉。 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表现了主人公痛失亲人、无家可归的悲惨境况,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这里并没有写出主人公看到了什么,同学们可以发挥想象,揣摩诗中主人公想“看”什么? 【明确】主人公想看的是一片温馨祥和的景象:远处田野里庄稼灿烂金黄,丰硕喜庆 ;近处鲜花开满庭院,芳香四溢 ;身边黄狗满院跑,鹅鸭池中游,阿爸阿妈井边忙,兄弟姐妹一片欢声笑语……然而他的眼前却是一片荒芜死寂的景象:荒冢累累、杂草丛生……当主人公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低声哭了起来。诗歌中 “泪落沾我衣”五个字,饱和了多么丰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啊。 环节三——战争之哀 1.补充汉代兵役制度 残酷的兵役制度(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人就是遇上了战争,所以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十五从军征》短短八十个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全诗中没有写只字片语来表达对战争不满,但却处处体现着战争的残酷。让一个人十五岁离家八十岁才能归家的,是战争;让一个家杂草丛生荒落衰败的,是战争;让一个家庭没有温馨和睦,无亲人守候的,还是战争。《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歌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深刻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2.探究“泪”背后的深意。 “泪”的内涵很丰富,请设想当时的情景,做简要分析。 【明确】①对亲人离去的痛苦和思念,②对家园破败的悲凉和凄苦,③对自己孤独无依的忧虑和悲伤,④对未来人生的茫然和绝望,⑤对频繁战争的诅咒和痛恨。 【小结】本诗绘景写人,语言质朴无华,潜藏着主人公巨大的情感波涛,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因为战争,主人公痛苦的生活和对黑暗社会残酷的兵役制度的极大愤恨也只能化作“一滴泪”,滴落在家乡的土地上。 总结 同学们,战争是残酷的,老人的悲苦经历只是当时遭受战争苦难的人们的一个缩影,古往今来,不知多少家庭因为战争而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即使在崇尚和平的今天,世界上仍有人在忍受着战争的痛苦。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 板书设计: 【作业】 基础性:背诵《十五从军征》 拓展性:发挥你的想象,扩写情节,将《十五从军征》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3f05cf7a6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5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