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框架下的大学生课堂行为 大学课堂是一个正式的社会场所,作为主体的大学生的课堂行为具有时间特征和空间特征;大学课堂的仪式功能弱化具有两面性,强化了了大学生课堂积极性与活跃性,同时也降低了行为的规范性;大学生的课堂行为是有目的性的理性行为。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心理上的接触,寻求灵活多变的课堂仪式以及加强学生的专业使命感。 标签:时空划分;课堂仪式;教育制度 导言 莎士比亚说过一句话:人生就像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有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如果说人生是舞台,那么大学课堂就是一个特殊的社会舞台,是一个正式的社会活动场所,这个场所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具有鲜活的生命取向。 一、大学生课堂行为定义及意义 (一)大学生课堂行为概念界定 行为是对人的行动赋予意义的表述,行动指外部观察的人的活动,行为指内省地把握的人的活动。〔1〕大学生课堂行为,是指大学生这一群体在课堂情境中的表现的社会行为。因此,研究大学生的课堂行为,首先是要注意主体性,大学归属于高等教育,受高等教育体制,教育模式以及大学校园文化影响,大学生的行为表现有着不同于基础教育的环境下的特征;研究大学生的课堂行为不仅仅是研究大学生在课堂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活动,更重要的是深入活动主体的意义体系中,探究其行为背后的原因。 (二)研究大学生课堂行为的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逐步推进,然而不管如何改革,课堂教学作为高等学校的基本教学形式,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教学活动是由教与学组成,没有了学生的存在,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研究作为课堂教学两大主体之一的学生行为,让教师了解学生课堂中行为背后的心理状态,了解学生对大学课堂的看法,从而使师生能够协调好教学中各种矛盾,减少师生误会,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高等教育更好地发展。 二、大学生课堂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课堂行为的因素有很多,作者通过与学生随堂上课的观察,大学生的课堂行为不仅仅受到大学生自身以及教师等因素的影响,其行为还受到教育制度,时间,空间,以及课堂仪式的影响。这些因素不易被学生自身所察觉,甚至成为不加思索的行为习惯,但却深深地影响者其行为选择。 (一)时空对大学生课堂行为的影响 吉登斯在其结构化理论中提出,社会体系总是处在一定的时空体系中,是由日常实践活动组织起来的,是在场与不在场的相互交织。人们的活动既受时间的约束,也受空间的约束。大学的课堂既被时间划分,也被空间划分,既有时间特征也有空间特征。 1.时间下的大学生课堂行为 吉登斯认为在社会生活中的时间具有三种维度:日常生活的可逆时间,日常生活具有某种持续性和重复性,时间也只有在重复中才得以构成;个体生活的单向时间,个体的生活不仅是有限的,而且不具有可逆性,即所谓的“向死而生”;制度性时间,一种“超个体”绵延,或者说制度性时间的长时段。〔2〕 大学课堂正常运行依赖于严密的时间安排,对于时间的掌控是通过教师来实现的,同时也是教师的权力与权威实现的一种手段。教师走进课堂宣布上课,课间休息,下课,甚至可以临时延长上课时间,并且通过布置平时作业的形式将课堂教学时间延续到课堂以外。然而对于大学生来说,课堂的时间是可以划分两个层次的,即物理时间的受支配以及心理时间的反支配。虽然习惯性的以上课铃生响达到了“身体上的在场”,“心理的在场”却有可能是缺失的。课堂教学时间表面上有教学规范和教师控制,而在实际过程中是由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控制的。 2.空间下的大学生课堂行为 许多的学者都曾对于课堂教学空间的感兴趣进行研究。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1.沃勒的“课堂生态学”。2.赫特的“空间位置”,提出三种类型的课堂教学空间,国内对于中小学课堂教学空间构成研究较多,而对于大学自由选择性较高的课堂空间研究较少。 大学生课堂行为的主动性除了显性的课堂讨论发言以外,更多的包含在位置的选择上。大学的课堂位置可以自由选择,这也是大学生行使自己的权力的绝好机会。通过对大学生座位的选择和对于区域的敏感度可以看出学生课堂行为偏好。虽然大学没有规定学生要做规定的位置,但是学生基本上有自己固定的或者偏好的位置区域,只有少数学生没有固定的位置。位置上的自由选择可以维持教师与学生都保持心理轻松的课堂教学状态。 (二)课堂仪式对大学生课堂行为的影响 课堂仪式是课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注重程式和规范,通过集体行动维持群体间的依附感和群体团结意识。透过课堂仪式,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课堂规范,而且可以了解师生群体的价值观。课堂的“仪式化”有很多种方式,这些仪式使课堂变得神圣,酝酿出敬畏的气氛和恭敬的师生关系。课堂仪式中最重要的两个仪式是上课仪式和提问仪式。 中小学生上课仪式一般由组成:老师发出上课指令开始,班代表发出起立指令,然后学生说:“老师好!”,老师回应以“同学们好!坐下!”结束。看似简单的仪式实质上起到了明确师生间的社会关系和地位、实现学生状态的转变的功能。而上课仪式在大学课堂已经变得简化和淡化。大学课堂基本上没有起立和向老师问好环节,这一仪式的简化弱化了师生之间不对等关系,带来更多平等的意味,同时也弱化了学生状态的转变。随堂观察了不同专业的课堂,发现当老师进入教室,宣布上课的时候,学生的状态并没有迅速的由闲散下课状态变成严肃的上课状态,发呆没有打开书本的,放松姿势坐着的,窃窃私语的都或多或少存在。对学生的访谈中,没有学生赞同在大学恢复像中小学一样的上课仪式,认为机械式和形式化的程序与大学自由风气不符。 相对于中学的点名起立回答问题的提问方式,大学的提问仪式显得更加随意。一般教师在课堂的提问允许学生自由发言,并且有相当一部分的老师是要求学生坐在位置上回答问题,不需要站起来。随堂观察发现,不需要起立回答问题的课堂,回答问题的学生更多,更积极活跃,原因在于被点名回答问题和起立回答问题,很容易让回答问题者成为教师和全班关注的焦点,容易导致答题者情绪紧张。他们要么害怕答错而被老师和同学轻视,要么不屑于回答大家都知道答案的问题,于是,他们宁愿选择沉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41ad29433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c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