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20年小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及答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20年国家教师资模考试卷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 (满分 150 分时间 120 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得分。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 1.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在于( )。 A教育能为人类生产活动提供经验 B.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能够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C.教育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播 2.最早提出“因材施教”的是( )。 A.荀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子 3.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改学堂为学校的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4.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挥,部分补偿无法视物的缺陷。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 A.不平衡性 B.互补性 C.个别差异性 D.阶段性 5.有些学生虽然知道道德规范,也愿意遵守道德规范,但却受个人的欲望支配而不能抗拒诱惑,做出违反 道德规范的事。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 )。 A.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 B.缺乏良好情感 C.道德意志薄弱 D.没有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 6.儿童溺水时采取的急救措施中,错误的是( )。 A.使溺水者俯卧,头部下垂,用手压其腹、背部 B.清除溺水者口鼻中的泥沙、污物 C.把溺水者腹中的水倒出 D.对溺水者进行人工呼吸 7.研究者关注教育事件,解释教育现象,采用“深描”写作手法,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研究结果,这种教 育研究方法被称为( )。 A.实验研究 B.调查研究 C.行动研究 D.叙事研究 8.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自己组织、设计、动手、找资料、做实验、搞活动,遇到困难、问题时 自己思考分析。这体现了课外活动的( )。 A.自愿性 B.自主性 C 灵活性 D.广泛性 9.李明在阅读书籍《西游记》时,根据文字描述在头脑中想象出猪八戒的形象。这种想象属于( )。 A.创造想象 B.幻想 C.无意想象 D.再造想象 10.下列情况属于认知策略的是( )。 A.为了记住要点,看书时写出关键字和句子 B.学生读英语的时候碰到不会的单词就查字典 C.学完知识后自己进行测验 D.为了提高效率,选择在图书馆这样安静的地方学习 11.奥苏伯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策略适用于( )。 A.有意义学习 B.发现学习 C.观察学习 D.接受学习 12.小影既想参加英语脱口秀锻炼自己,又害怕讲不好,被别人嘲笑。这是她面临的心理冲突是( )。 A.双避冲突 B.双趋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13.王老师在教学中经常运用视频、动画、教学学具和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对所学事物和过 程形成清晰表象,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从而能使他们能够真正地理解知识和提高认识能力。王老 师遵循的教学原则是( )。 A.循序渐进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启发性原则 14.某校自主开发了自然景观欣赏课程。该课程属于( )。 A.分科课程 B.校本课程 C.地方课程 D.国家课程 15.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 )。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教科书 D.教育目的 16.讲完“体积的大小”后,张老师要求学生回家量一量日常用品的体积,这种教学方法是( )。 A.实习作业法 B.实践探究法 C.实物演示法 D.实验教学法 17.推行 STEAM 教育、创客教育、研学旅行等课程,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在真实、多元、 跨学科的社会生活情境中学习。这些课程更突显( )。 A.综合性 B.系统性 C.均衡性 D.学科性 18.按照学生的能力、学习成绩或爱好兴趣将学生分为不同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称为( )。 A.文纳特卡制 B.分组教学 C.设计教学法 D.道尔顿制 19.李老师在教授《难忘的一天》前,根据教材,查阅了相关资料,书写了教学方案,设计了教学 目标、教学活动、教学内容。这一过程体现了教学过程的( )。 A.预设性 B.生成性 C.启发性 D.计划性 20.评价主体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内在动机,调动他们的潜能,增进工作、 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等。这体现了评价的( )功能。 A.导向 B.鉴别 C.调控 D.激励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 3 题,每一小题 10 分,共 30 分) 21. 简述促进小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22. 简述班级管理的模式。 23. 简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 24. 材料: 下面是两位同学的一次交谈。 学生A:你知道吗?前两天在学习英语语法时,我感觉很简单,这似乎与我中文语法学得好有极 大的关系。 学生B:你这么一说,我也想起来了。我当时几何学得很好,后来学习立体几何时就简单多了。 嗯(若有所思),看来不同知识间还是有很大联系的呀。 学生A:是啊,不光书本知识学习是这样。我学弹琴的时候也有这种感觉。我会弹电子琴,现 在学钢琴学得也比较快。 学生B:可有时候也不一样。上周末骑邻居王大爷家的三轮车玩,我以为我会骑自行车,学起 来应该比较快。可没想到不是这样,怎么骑也骑不好,总是往一边歪。看来会骑自行车反而影响了 学骑三轮车。真奇怪! 学生A:挺有意思,看来学习还是很奇妙的。 问题:(1)请分析材料中两位同学谈话中涉及的学习原理。(10分) (2)教师应该如何利用这一原理促进学生的学习?(10分) 25. 材料: 我是一名刚入职的老师,教一年级两个班的数学。一年级的学生那个活泼、好动,总是坐不住;他们 上课时特别喜欢回答问题,但总是不举手就随便插话,不报告就随意走动。作为一名新老师,刚开始我总 是批评他们,后来我找到了好办法——奖励卡。做好课前准备,上课铃响就坐端正,课堂上遵守纪率的学 生就发纪律卡;会用正确完整的数学语言提问,回答数学问题的学生就发表达卡;上课认真听讲、听其他 学生发言的就发倾听卡;书写正确规范、作业干净整洁的学生就发书写卡…… 当然,卡片上的图案也是要考虑的因素,比如一年级学生也想象哥哥姐姐们一样戴红领巾,那么戴红 领巾学生敬礼的卡片就要多准备一些。逐渐地,我发现学生们已经适应了小学生活,慢慢培养了学习兴趣 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问题: (1)评析材料中教师的教学行为。(10 分) (3)在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0 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有 6 小题,任选 1 小题作答,多答只按第 1 小题计分,40 分。考生可按 照所学专业方向,选择答题。26 为中文与社会,27 为数学与科学,28 为英语,29 为音乐,30 为 体育,31 为美术)请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未涂或多涂均无分。 26. 请认真阅读下述材料,并要求作答。 记金华的双龙洞 4 月 14 日,我在浙(zhe)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 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娟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 土呈(cheng)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 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 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 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 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 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 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臂(tun)部,到脚 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 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shao)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e) 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 不知道有多么宽广。エ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wan)蜒(yan) 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 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宮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 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 (zhuan),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米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 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河里。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河。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10 分) (2)如指导中年段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环节并说明设计意图。(16 分) 27. 请认真阅读下述材料,并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什么是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10 分) (2)如指导三年级学生学习这一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10 分)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并简要说明设计理由。( 14 分) 20 分) 28.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指出上述材料的教学重点和难点;(10 分) (2)如指导小学生学习材料,试拟定教学目标。(10 分)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环节和操练环节的活动并说明原因。(20 分) 29.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分析歌曲特点。(10 分) (2)如指导高年段小学生学唱本歌曲,试拟定教学目标。(10 分)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环节并说明理由。(20 分) 30.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说明“篮球原地运球”的教学重点、难点。(10 分) (2)如果指导水平二的学生练习,试拟定教学目标。(10 分)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少于三种“篮球原地运球”的练习方法并说明理由。(20 分) 30.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什么是文房四宝?中国画有什么独特的表现形式?(10 分) (2)如指导中年级小学生学习本课,试拟定教学目标。(10 分)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欣赏中国画”的新授教学活动并说明理由。(20 分) 2019 上半年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B【解析】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 本质属性。 2. B【解析】“因材施教”是指要从个体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有差别的教育, 使其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因材施教”最早由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孔子主张根据不同的 教育对象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 3. C【解析】1912-1913 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 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并将学堂改为学校。“壬子癸丑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 B【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一方面,它是指机体某一方 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部分补偿。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 超常发展得到补偿。另一方面,机体各部分也存在着互补的可能。这为人在自身某方面缺失的情况下仍然能与环 境协调并继续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条件。题干所述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 C【解析】有些学生知道道德规范说明他们有一定的道德认识,他们也愿意遵守道德规范说明他们有良好 的道德情感,但他们受个人的欲望支配而不能抗拒诱惑,做出违反道德规范的事,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的道德意 志薄弱。 6. C【解析】儿童溺水时可采取的急救措施有:迅速清除溺水者口鼻内的淤泥、杂草,松懈内衣、裤带。救 护者采取半跪姿势,让溺水者俯卧在救护者的膝盖上,使其头部下垂,按压其腹、背部,使溺水者口、咽及气管 内的水控出,但控水时间不能太久。之后,迅速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 7. D【解析】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 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 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从而发现教育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 8. B【解析】在对课外活动的任务、内容、组织形式、方法、时间、地点、进度等方面进行选择时,学生具 有独立自主性。主要表现为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自己组织、设计、动手、找资料、做实验、搞活动, 遇到困难、问题时自己思考分析。课外活动的自愿性是指课外活动是在课堂教学计划之外,学生自由选择参加的 活动,强调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愿选择。课外活动的灵活性体现在活动的内容和活动的组织 形式两方面。课外活动的内容是根据活动的目的,从现有设备条件,辅导教师的特点、能力以及学生的不同需要 出发确定的。活动的组织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小组活动、群众性的调查参观、个人活动等。课外活动的广 泛性是指课外活动的内容不受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限制,是由组织者根据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学校的具 体条件和学生的愿望要求确定的。 9. D【解析】有意想象也称随意想象,它是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 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的描述或非语言(图样、图解、符号等)的描述,在头脑中产生有关事物的新形象的过 程。人阅读文艺作品或历史文献,工人看建筑或机械图纸,学生听教师对课文生动形象的描述时,头脑中出现的 有关事物的形象,都属于再造想象。题干所述属于有意想象中的再造想象。 10.A【解析】A 项属于认知策略中的复述策略;B项和D项属于资源管理策略;C 项属于元认知策略。复述 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 。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 11.D【解析】奥苏伯尔认为,学习应该是通过接受而发生,而不是通过发现。他把强调接受学习的教学方法称为讲授教学。讲授教学要遵循逐渐分化原则和综合贯通原则。奥苏伯尔提出了贯彻讲授教学原则的具体应用技 术——设计先行组织者,这也是奥苏伯尔提出的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 12.C【解析】趋避冲突也称接近-回避型冲突,指个体对一个事物同时产生两种相反的态度取向时,产生的 内部动机冲突。对于英语脱口秀,既想参加,又怕讲不好被嘲笑,是趋避冲突。双趋冲突也称接近-接近型冲突, 指当个体以同等程度的两个动机去追求两个有价值的目标时,因不能同时获得而产生的动机冲突。双避冲突也称 回避-回避型冲突,指个体以同等程度的两个动机去躲避两个具有威胁性的事件或情境时,因不能同时避开而产 生的动机冲突。多重趋避冲突也称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是指个体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个目标都 对个体既具有吸引力又具有排斥力,个体需要进行多种选择,审慎地权衡利弊时产生的冲突。 13.B【解析】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开展各种形式 的感知活动,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让学生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题干中王老师的教学方式遵循了直观性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 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是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材施 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行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 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 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 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4.B【解析】校本课程就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学校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 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点。题干所述属于校本课程。 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他强调不同学科门类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 特点和文化发展等实际情况设计的课程。国家课程是根据所有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设计的它反映了国家 教育的基本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社区的中小学教育的共同要求。 15.B【解析】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 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是教育 行政部门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 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通常按照学年或学期分册,划分单元或章节。教育目的是 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16.A【解析】实习作业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该方法与实践 探究法容易混淆。实践探究法更侧重于运用实践的方法获取新的知识。 17.A【解析】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的。它体现在 以下三个方面:①加强学科的综合性;②设置综合课程;③增设综合实践活动。STEAM、创客教育、研学旅行等 课程提供了多元、跨学科的学习情境,更突显综合性。 18.B【解析】分组教学也称分层教学,是按学生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 式。文纳卡特制将课程分为两部分进行,一部分按学科进行,有学生个人自学读、写、算和历史、地理方面的知 识和技能;另一部分是通过音乐、艺术、运动、集会以及开办商店、组织自治会等活动来进行,旨在培养学生的 “社会意识”。设计教学法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摒弃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室指导下,由学生自 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道尔顿制是指教师上课时 不再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制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问时才请 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总学习情况并接受考查。 19.A【解析】教学过程具有预设性与生成性。教学过程的预设性是指教师在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有 计划的设想与安排。教学方案体现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预设”,教学方案的行程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钻 研和再创造。题干体现了教学过程的预设性。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是指课堂教学的生长和建构,是指师生和生生合 作、对话、碰撞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的新问题、新情况。 20.D【解析】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是指合理有效运用教学评价,能够激发和维持评价对象的内在动力,调动 被评价者的内部潜力,提高其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教育管理的目的。题干表述体现了教学评 价的激励功能。 二、简答题 21.促进小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堂中正确引导; (3)注重激励和表扬,对学生进行强化教育;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5)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合力; (6)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7)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价体系。 22.班级管理的模式主要包括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和目标管理。 (1)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以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2)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 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3)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的管理方法; (4)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将其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是小组目 标、个人目标和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23.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如下: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品德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 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和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材料分析题 24.(1)材料体现了学习迁移的思想。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者习得经验对完成其他 活动的影响。 首先,学习迁移从迁移的结果来看,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促 进的作用。材料中,学生发现语文语法的学习促进了英语语法的学习、电子琴的学习促进了钢琴的学习,就是正 迁移的体现。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材料中,学生感受到学习自行车不利于三轮车的 学习,就是负迁移的体现。 其次,学习迁移从迁移发生的方向来看,有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之分。顺向迁移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 的影响。材料中,学生们感受到的迁移过程,都是先学习的活动对后学习活动产生的影响,因此都属于顺向迁移。 (2)教师应当利用学习迁移的基本原理促进学生的学习。 ①精选教材。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选择精炼的教材,对促进学生的迁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和连贯性能够促进学生主动迁移。 ③合理安排教学顺序。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顺序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而迁移的规律也在其中。 ④教授给学生迁移的策略,提高学生迁移的意识。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迁移的策略, 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学习,提高迁移的意识。 25.(1)材料中教师的教学行为遵循了新课改倡导的学生观、教师观、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体现了强化理 论,值得我们学习。 ①该教师的做法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 的独特性。材料中的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表现发放不同的奖励卡,体现了该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性。新课程倡导 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材料中的教师在面对一年级小学生表现出的各种问 题时,并没有认为这些学生无法教育,而是认为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通过发奖励卡的方法引导学生向积 极的方向发展。 ②该教师的做法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观。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观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学 生人生的引路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和引导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材料中的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表现, 采取发奖励卡的方法促进学生进步,从而帮助学生培养了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③该教师的做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材料中的教师针对一年级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生的不同表现, 发放不同的奖励卡,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④该教师合理地运用了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斯金纳认为强化是塑造行为的有效条件,即采用适当的强化物使 个体增强反应频率、强度和速度。材料中的教师采用奖励卡的方式对学生好的行为进行强化,进而帮助他们养成 良好的行为习惯。 (2)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和整体性等。 ①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无论是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是思想品德的发展, 都应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 5 ②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 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 “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③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学生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因此教育必须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 不平衡性,在学生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 ④学生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 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起调节作用。因此,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 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⑤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应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做到 “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⑥学生身心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师要把学生看作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地 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完整和完善的人。 四.教学设计题 26.(1)写作特点:①课本中描写景色的句子运用了对比、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如“眼前昏暗了,可是 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 子。”作者通过对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双龙洞人口处低矮的奇异景象生动地反映了出来。 ②课文是按两条线索写的。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是”顺”的线索;另一条是泉水、 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不仅使全文脉络清楚,而且使事物的方位、方向和 作者观察的移动线索及角度都非常清晰。 ③课文采用了“移步换景法”,按照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先写沿途所见美景,继而 写外洞的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画面感极强。不仅表达了作者热爱、品赏祖国大好河山的情趣, 而且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山水风光的热爱之情。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认读“稍微”“蜿蜒”“突兀森郁”等生词并理解其含义;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默读、自主思考等方式,学习作者按浏览顺序记事的写作方法,感受双龙洞之 美;小组合作探究,感受作者的心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观赏山川景物的愉悦之情,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双龙洞内洞和外洞的特点,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 学习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条理和写作顺序,学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心情。 (3)导入环节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历,互相分享自己的旅游故事,介绍一个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名胜古迹,并说明理由。 6 当一位学生叙述其游记时,其他学生认真听并根据描述画出参观景点的简易图。 【设计意图】 ①安排学生回顾以往的旅游经历,讲述自已的旅游故事和难忘的旅游景点,既有利于学生的口语表述能力和 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内心的共鸣并快速进入新课的学习状态,为即将学习的新课文做铺垫。 ②设置与主题相关的游戏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 ③在学习完本篇课文后,可引导学生回顾导入环节,将自己的记叙方式与作者的写作方式做对比,分析自已 的不足,学习新的写作方式,提高写作水平。 27.(1)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分数的分子 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 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简单的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 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这样的简单分数;能用几分之一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能 通过实际操作表示出相应的几分之一。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在认识分数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交流数学思考的结 果,进一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 学学习的兴趣;通过同伴之间的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教学环节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区分“1”的含义,引入单位“1”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有一块月饼,平均分成 2 份,每份是多少呢?这里的 1 份月饼中的“1”和一块完整 的月饼中的“1”是否一样呢?如果不一样,有什么不同?(课件展示分月饼) 预设学生回答:一样,都是计数月饼的数量;不一样,代表的东西不一样,一份月饼是一块完整的月饼中的 一部分。 教师总结:同学们讲得都有道理。“1”很神奇,我们平常所说的一个物体的“1”是个单位量,便于我们计 量物体的个数;而“1”还有另外一种含义,当它作为标准量的时候,它就会作为计量单位,我们称它为単位“1” (2)结合实例,理解单位“1”师:当我们将一块月饼,平均分成 2 份,这时相对于 2 份小月饼而言的一块 完整的月饼中的“1”就做为单位“1”来使用。再举个例子,有 4 块一样的吸铁石,如果我们把这 4 块吸铁石吸 在一起组成一个大的吸铁石,这里相对于 4 块小吸铁石而言的大吸铁石的“1”就做为单位“1"。那么,谁还能 举出单位“1"的例子? 学生举出生活实倒,教师进行评析指导,并指出所分的每份物体是均等的。 【设计意图】 举出熟悉的生活实例,运用“谈话法”导入新课,便于激起同学们的兴趣;用“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 引发学生自主思考;教师通过与同学的对话沟通,使每位学生参与其中,活跃了课堂气: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实例 对比,通过评析指出注意内容以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分数 活动一:教师板书分数 2 1 , 4 1 , 6 1 引出分数的定义(分数由分子和分母组成,上面的整数叫作分子,下面 的整数叫作分母),给出的读法,让学生思考,讨论其余分数的读法。 (2)单位分数的意义 活动二:教师让学生观察 2 1 , 4 1 , 6 1 三个分数的相同之处,并引导学生分别说出结合生活实例的分数的含 义 结合生活实际的分数的含义: 2 1 可以看作将一块月饼均分成两份中的一份; 4 1 可以看作由四块相等的小吸 铁石组成的一块大吸铁石中的一份; 6 1 可以看作由六根相等的香蕉组成的一把大香蕉中的一份。 数学中分数的合义: 2 1 ( 4 1 或 6 1 )可以着成单位“1”平均分成 2(4 或 6)份,其中的一就是 2 1 ( 4 1 或 6 1 ), 而这也被称为分数单位。 【设计意图】 将新知与课堂开始时引入的生活实例相结合、从实例和分数两方面解释单位分数的意义,加深了学生对新知 的理解;教师通过解释其中一种分数的含义,来让同学们解释后面两种,巩固了学生对新知的学习;通过设问, 让学生思考分数本身的含义,学生通过回想知识来自主探究答案,加强了学生对新知的记忆。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活动三:教师让学生练习材料中分圆形和长方形的两道题,做完之后同桌之间讨论答案,教师订正讲解。 教师结合长方形习题进行设问:如果我将 2 个小长方形涂上颜色,那么这 2 个小长方形的面积占大长方形的 多少呢? 预设学生回答: 5 2 。 教师拓展新知:将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几份就是几分之几。这部分内容我们下节课计论。 【设计意图】 考查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新知的理解。将个别学生回答和分组相互考查相结合,让全 体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通过练习题,对新知进行拓展,为新课的教学 做铺垫。 四、新知回顾,课堂小结 活动四:教师带领学生回顾课堂内容,并进行总结。 8 课堂总结:单位“1”的含义是将相同的几个小物体看成一个大物体的标准量;分数由分子和分母构成,上 面的整数叫作分子,下面的整数叫作分母;单位分数的实物含义是将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 分之一:分数单位含义是将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将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 中的几份就是几分之几。 【设计意图】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总结所学的知识点,给学生进行知识上的查漏补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辅助指导相 结合,使学生很好地巩固所学新知,形成知识体系。 五、布置作业,新课悬念 教师布置课堂作业,并设置新课悬念:想一想“几分之几”与“几分之一”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其间有什么 联系?我们下节课来揭晓答案。 【设计意图】 课后作业能够打破学生的短时记忆,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自己对于新知的记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做题中。 为新课埋下伏笔,勾起学生对新课的兴地,读发学生在学习新课前对新知的自主思考。 28.(1)Teaching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① Teaching key point Students can master the expression of the days of week and the usage of the new sentence patterns ②Teaching difficult point Students are able to describe what they do on some special days in daily life. (2)教学目标 Knowledge aim: Students should listen, read speak, write the new words: Monday, Tuesday, Weekend and so on,and master the sentences structure: "What do you have on……? I have……?. Ability aim: Students can describe the weekend freely and know how to arrange the activities. And during this process their listening and speaking skills will be improved. Emotional aim: Students can get interested in their school life and their team work spirit can be improved. (3)导入和操练环节 Warming-up and lead-in: ①Play the video about week song, and ask students to sing with it. ②Free talk: Show a timetable and ask students some questions, for example, " It is nine o'clock now. What class do you have?".After students answer the questions, the teacher can design a free talk, Show some pictures of different lessons and encourage students to describe them. Then invite some volunteers to share ideas with others. 9 【设计意图】 播放歌曲,可以为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便于学生很快进入到英语的学习氛围中。自由讨论帮助学生熟 悉本堂课的话题,同时明确学习任务。 Practice: ① Fast reaction The teacher uses gestures to express 1-7 and the students quickly say the corresponding word. For example,teacher says"1"with a gesture and the students quickly say"Monday”. 【设计意图】 通过快速反应回答出星期几的名词,可以帮助学生现本课所学单词。 ②Group work Students take turns in a group of four to say what they like and why they like it. The conversation can be"I like Wednesday, I can have music on Wednesday.” 【设计意图】 小组讨论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意识。 29.(1)歌曲特点:《欢乐颂》是贝多芬根据诗人席勒的诗词谱写的大型合唱曲,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 唱)》第四乐章的主要部分,也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生涯的巅峰和总结。原曲为 D 大调, 4 4拍,是一首庞大的变 奏曲,庄严肃穆,气勢辉煌,充满宗教色彩,是人声与交响乐队合作的典范之作。而谱例中给出的是简化改编之 后适合学生演唱的《欢乐颂》,只有主题,没有变奏,G 大调, 4 4拍,四乐句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第一、二 乐句铺垫主题,第三乐句展开,第四乐句主题再现形成强烈的终止感。 (2)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歌曲的学习,体会歌曲的创作背景和人文内涵,培养对古典音乐的兴趣,养 成欣赏古典音乐的习惯,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唱、欣赏等方式,能够有感情地完整演唱《欢乐颂》。 知识与技能目标:体会 4 4拍庄重、稳定的特点,了解合唱的相关知识以及演唱时的注意事项。 (3)导入环节 ①创设情境:课前,教师提前来到教室,用多媒体设备投影贝多芬的人物图片,播放贝多芬的交响乐作品, 学生伴随着音乐步入教室。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图片中的人是谁吗?(学生自由田答) 教师总结:看来大家对这位闻名世界的伟大作曲家还是有些了解的,没错,这就是我们令天故事的主角一一 贝多芬。 ②故事导入:教师讲解贝多芬的故事以及第九交响曲的创作背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是最后一位维也纳古典 大师,他一生坎坷,历经苦难,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晓年已然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这使得他深陷 经济、社交的双重困境,但这一切苦难最终没能击垮他,反而成就了他。从绝境中浴火重生的贝多芬进入了创作 生涯的成熟时期,仅依靠内心听觉就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被后世尊称为“乐圣”。《第九交响曲》就是他 创作成熟期的最后一部交响曲,因为第四乐章加入了大型合唱,故被后人称为“合唱交响曲”。这部交响曲被公 认为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是其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 ③过渡:了解到了这些背景故事之后,大家是否对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歌曲更加期待了呢?没错,我们今天要 学唱的正是《第九交响曲(合唱)》中脍炙人口的主题,请欣赏《欢乐颂》 【设计意图】 导入环节运用了情境导入和故事导入相结合的方法。导入时,教师通过图片投影、音乐播放以及故事讲述相 结合的方式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这一系列方式,学生不仅对《欢乐颂》有了全面的认识,而且 提升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可以更快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30.(1)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手指与球的接触部位,按拍球时随球与迎球动作相配合。 教学难点:手腕手指的用力及按拍球的动作配合。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熟悉篮球的球性,初步掌握篮球运球的技术要领,并能运用到游戏当中。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情境设置、小组探究,激发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发展灵敏性、协调性、力量等身体素 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遵守规则的意识、团结协作的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对篮球的学习兴趣。 (3)练习方法 练习方法一:学生原地顺时针分别练习从上到下的绕球动作,包括头部绕球、腰部绕球、膝部绕球等动作, 熟练后逆时针进行;随后进行从底线到中线的往返行进间胯下“8”字绕球练习。 【设计意图】 塑造、巩固学生的基本球性,使学生体验对球的控制感,激发学习兴趣。 练习方法二:学生面对面分列两排,教师示范讲解技术动作,两列学生跟随教师动作分别进行模仿练习,一 列学生练习时,另一列学生接教师所授的动作要求纠正学生的动作,教师在一旁指导,最后进行技术总结。 【设计意图】 塑造、巩固学生正确的运球动作,使学生能够及时发现并改正错误。 练习方法三:加大难度,进行半蹲拍球、圈蹲拍球、单脚跪地拍球、坐拍球等动作的训练,熟练后换手进行 进一步训练。 11 【设计意图】 进行多样化的拍球训练,在进一步训练学生球性、运球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对篮球课学习的兴趣。 练习方法四:学生原地进行拍球训练,教师用手比出相应数字,学生回答,看谁在球不掉到地上的前提下报 得又快又准。 【设计意图】 训练学生对球运行轨迹的感觉,即在两眼平视前方的情况下准确地原地运球,拍球时动作准确到位,并且起 到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作用。 31.(1)文房四宝泛指中国书画中常用的四种工具,即(毛)笔、墨、(宣)纸、砚(台)。诗、书、画、印 结合是中国画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中国画的题材分类和表现手法,能够从作品的题材、笔墨、用色等方面描述中国画作 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比欣赏、讲解、讨论等,了解工笔画和写意画的不同表现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喜欢中国画艺术,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3)“欣赏中国画”的新授教学活动 活动一:欣赏写意画 教师让学生欣赏《泼墨仙人图》,提问:这幅画和我们现实中见到的人物像不像?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总结:画中的仙人,虽然脸部的眉、眼、鼻、嘴都夸张地挤在一起,但宽衣大肚,憨态 可掬,透出傲骨仙气。写意画比工笔画更能凸显出人物的神韵。 【设计意图】 通过提问导入课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印象,提高学生的思考能 力,引导学生欣赏写意画。 活动二:对比观察 教师让学生观察《泼墨仙人图)》和《韩熙载夜宴图》,提问:这两幅画在用墨、用色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泼墨仙人图》中人物的五官简单地用笔勾勒,头发和胡须却用大笔侧锋描写,远 处的肩部用几笔淡墨概括,衣袖和裤子又用了大笔侧锋淡墨进行表现,墨色浓淡结合,画面丰富多彩。《韩熙载 夜宴图》则造型准确,线条工细流畅,色彩绚丽清雅,人物神采动人。 【设计意图】 以具体的作品为例进行对比观察,引导学生了解工笔画和写意画在用墨、用色方面的不同特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435e9417d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c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