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角下的校园暴力问题

时间:2022-12-08 04:23: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社会学视角下的校园暴力问题

作者:刘 曹琬迪 来源:《大经贸》 2019年第12



曹琬迪 淮北师范大学 法学 235000

【摘 要】 从网络媒体发达开始,各种校园暴力事件慢慢浮现在我们面前,已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国内外对于此也给予了相应的关注度,但效果并未明显,我们深知对校园暴力的研究的意义之所在。本研究首先对校园暴力进行概念界定,明确本研究的主题,其次以现实案例、淮北师范大学为个案研究的样本学校,采用参与观察等研究方法,获取相关信息,对目前校园暴力现状给予概括和分析。

【关键词】 校园暴力 社会戾气 青少年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校园暴力及欺凌事件在全国各地频发,社会关注度愈发升级,而在当前针对校园暴力的各种建议,却有对学校教育的标签化倾向,但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社会的一些负面情绪,是一部分社会现象在校园内外和青少年身上的一种“镜像”。校园暴力具有隐蔽性、危害的间接性等特点,对于校园暴力的研究应当把其放在整个社会的视角下进行观察,才有利于校园暴力更有效的解决。本文从社会学视角进行分析,以较具体的社会学方法进行深入探究。

二、概念界定

本文研究中心立足于“校园暴力”,对于这一词的界定有助于我们从其内发性角度更加深入的理解其概念。校园暴力即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与其他学生、教职工、社会人员之间,一方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暴力伤害、威胁、侵犯、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以及学生对物实施的暴力与扰乱公共秩序的事件。

三、案例分析

从众多校园暴力事件中不免发现,由于其模糊暧昧难以界定,不合理的行为没有得到合理解决的时候,校园暴力的心理威慑比实际侵害更难以估量。笔者综合多方面考虑选取两个以往发生的真实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实际所调查的案例展开分析。

(一)案例1:王晶晶事件。一个“300万”的杯子引发的校园霸凌惨案,两个男生打闹中把王晶晶的水杯打碎,同桌的一句:“这个茶杯300万,你们惨咯,赔死你!”把她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直到2018年,王晶晶将当年的主谋者告上法庭,法院也给予了相应的法律审判。从该事例来看,施暴者们想通过非常规手段获得别人的“认可”、“社会高位”,从而采取了与主流文化相冲突违规型的亚文化行为。

王晶晶是以私立救济的方式对校园暴力进行处理。目前,正规体制力量在校园暴力处置中处于角色缺失或失灵的状态,而体制外的私力救济成为学生的普遍选择。厘清校园暴力与私力救济的关联,探讨私力救济的价值,通过合法的方式维权,以正确的态度方法对待校园暴力。

(二)案例2:陕西米脂县男子持刀杀人案。2018年,一名男子持匕首行凶,致多人伤亡,他曾遭受过校园暴力,积怨已久,内心压抑无法排解,结果伤害了母校的无辜学生。赵某的行


为引人深思,假如当初没有遭受过校园欺凌或者受到伤害后及时获得帮助,他还会做出如此暴行吗?

“以暴制暴”就是一种原始的、本能的复仇方法,由于自身见识和思想意识的不成熟,解决问题的方式就缺乏理智,带有极端性和片面性;教师、家长的不及时处理与周遭环境里发生的暴力冲突都误导了学生,使他们把这种错误的处世方式当成了人生的正确选择。

(三)案例3:通过情景定义设置校园暴力场景:助手A饰演施暴者,助手B饰演受害者,AB实施轻微的肢体推搡,并以语言威胁谩骂,在多个场景进行演绎测试,以此观察并记录路过学生及老师的反应。

通过统计数据表明,大部分男性大学生会上前制止,少部分结伴女性大学生也会上前制止,剩下的学生一般以旁观者的身份匆匆离开;在所观察的老师中,80%的教师会先帮助受害者脱离困境,再事后进行处理,20%会出声呵斥施暴者使其停止该行为,并对受害者进行言语安抚。并通过事后访谈,对受试者行为进行调查以分析背后的原因,大部分同学表示对校园暴力零容忍,认为同学间应该和睦相处,并有25%的同学曾经遭受过校园暴力,不想悲剧重演,另一些受试者认为自己的力量比较薄弱,希望其他途径(如通过校园自媒体散播)进行力所能及的救助;老师们则表示自己作为知识、行为方面的指引者,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每一位同学,坚决制止这种现象的发生。

四、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分析

学术界对校园暴力的研究也有很多丰富的见解,侧重点、立足点均有不同,为更好的深度剖析校园暴力的产生原因,笔者则从社会学角度,紧靠社会学理论知识对此做出分析。

(一)从社会控制、越轨行为角度分析。对偏离行为或越轨行为的控制可以协调社会运行的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使之功能耦合、结构协调,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暴力事件中的施暴者,由于他们与社会纽带联系变弱,受社会控制的影响减弱,从其自身内部以及社会外部因素致使越轨行为产生。

校园暴力是一种越轨行为,社会学视角认为,越轨行为得以在其中发生、承受以及有时改造的社会环境是越轨的主要原因。越轨行为易在心智尚未成熟、处于学习阶段的青少年中发生,稍不注意则会加重偏离正常轨道的青少年行为。

(二)从马斯洛需求理论角度分析。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需求是人们发生行为的动机,青少年发生犯罪行为的动机具有多样性,但主要有生理性和社会性需要两个方面,前者引起的动机,包括物欲动机、性动机,以产生违反群体与社会期望的行为。对青少年来说,生理及精神各方面的需求,致使其通过冲动的情绪、模仿同辈群体甚至是不良行为来实现。

五、总结

校园暴力与个人因素息息相关,而社会结构的变动以及相关的社会制度、法律不完善也加剧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青少年的自我认识、人格均处于成长期,其行为模式很多效仿成人,加之自我辨识度和约束能力较弱,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影响。我们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控制校园暴力的源头——社会的消极影响上。扼制校园暴力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各方努力,寻其根源,从根本加以遏制,使得这一问题得以改善。

【参考文献】


[1] 陈锋,石惠文.县域社会中的校园暴力与私力救济——以广西安县中学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8(08):80-86+93.

[2] 贺光辉.新时代青少年越轨行为的特点、成因及对策研究[J].理论月刊,2007,02116-118.

[3] 季成叶.预防校园暴力:一项值得高度关注的公共卫生课题[J].中国学校卫生,2006,10.

[4] 徐久生,徐隽颖.校园暴力与校园欺凌概念重塑[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8(06)44-52.

[5] 刘宇飞.我国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7(3)100-104.

基金项目:2018年安徽省大学生项目类型创新训练项目

项目编号:201810373040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460e70306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d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