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科学五十年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摘要:五十年来,我国人文 科学 经历了从“废名”到“正名”、从“革命性认同”到“ 现代 性认同”、从“师法”到“创新”的一条相当曲折的道路。就其 发展 阶段而言,前30年归趋于革命性、革命人,后20年归趋于现代性、现代人。进人九十年代,随着知识 经济 时代 的到来,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已成为人文科学的发展主题。 关键词:人文科学;正名;现代性;创新能力 人文科学通常被认为是那些既非 自然 科学又非 社会 科学的各种学科的总和,它包含现代与古代语言、语言学、文学、 历史 、 哲学 、宗教学、伦 理学 、考古学、文化人类学、 艺术 实践与艺术批评、美学等广泛的领域,即包含着关于人的人文追求、人文素养、人类价值及其精神表现的各种学科。五十年来,所有这些学科,在我国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而这一发展,又都经历了一条相当曲折的道路。 一 从“废名”到“正名” 二十世纪从50年代到70年代,差不多整整三十年,人文学科一词从我国消失了。人文科学所涵盖的各学科,全部被纳人“哲学社会科学”中。 中国 科学院建立时,设立了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各省建立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各种学会联合会时,定名为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甚至当中国社会科学院建立时,也只用社会科学,而不提人文科学。 当然,并不是中外各种古代与现代语言 研究 、语言学、文学、历史、哲学等等研究因此便不复存在。但是,它们统归之于社会科学,正表明,它们研究对象、研究 方法 和特殊性或独特性已不复被重视,或根本不予承认。它们已被视为同经济学、 政治 学、法学等学科一样,在其性质上,属于意识形态,为一定经济基础及一定社会阶段利益服务的上层建筑,在方法论上,不再象先前那样注重人类精神现象的独特性、多样性、复杂性和创造性,而转向专门研究人类精神现象多样性中的一致性、特殊性中的普遍性、偶然性中的必然性、复杂性中的统一性、变化创新中的 规律 性。 不承认人文科学有别于一般社会科学的特殊性质,给人文科学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 影响 。这一影响,集中地表现为:极度地泛政治化,泛意识形态化,以及公式化、概念化与庸俗化。 首先是极度地泛政治化。所有人文科学都被确定为无产阶段专政或资产阶级复辟的工具,即阶段斗争与政治斗争的工具。人文科学所负有的认知、情感、审美功能,即全面提高人的知识、道德、感情、心境、情趣等人文素质的功能,在这里反被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甚至都被认定必须从属于或服务于上述政治功能,这就必然使人文科学的研究为狭隘的短视的现实政治需要所主宰,使人文科学独立的学术研究根本不能立足。 其次是极度地泛意识形态化。这就是拒绝承认精神生产本质上也是一种社会生产活动,是一种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并以物化了的客体状态将其产品贡献于社会的实践活动。这些产品有相当大一部分属于意识形态,属于服务于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但是,也有相当大一部分应当属于社会存在范畴,作为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反映和再现,它们不是一般的社会意识形态,而是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中外各种古代的及现代的语言,以及研究这些语言的语言学,就明显不过地表现了人文科学中许多重要构成部分的这一性质。泛意识形态化,如果不说是实际上取消了,那至少也要说是严重削弱了精神生产这一地位并不稍次于物质生产的社会生产活动,使非意识形态的精神生产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使得人类是否具有共同的人性,真理是否具有阶级性,是否存在人类共同认可的形式美、自然美等等带有根本性的 问题 根本无法实事求是地探索下去。 极度地泛政治化和极度地泛意识形态化,其结果,势必导致整个人文科学的发展经常陷入公式化、概念化及庸俗化的泥淖。人文科学本来主要是研究人如何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以及人自身,包含人的整个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研究连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在内的各种观念形态如何产生并如何作用于社会,从而保障人自身存在、发展与解放,推动人的权利、人的价值的不断提升及有效实现,并以人的真善美普遍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为自已的最高目标。然而,泛极度政治化与泛意识形态化,不可避免地使人文科学从基础研究变为单纯的 应用 研究,变成现成公式的图解与现行政策的诠释,走向极端,便是“文化大革命”中百花凋谢之后隐射文学、隐射史学及阴谋文学、阴谋史学的肆虐。 人文科学名称的废弃,亦即人文科学不再被当作一门自具特点的科学对待,不可避免地给我国人文科学的发展带来严重的伤害。但是,尽管如此,在人文科学这一名词从我国学术界消失了的三十年里,我国人文科学所属的若干学科,包括语言和语言学、文学、史学、哲学、美学,特别是考古学,在艰难曲折之中还是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在一场又一场论战中,许多学者不断辨白和坚持应当承认和尊重人文科学的固有的特点。五、六十年代关于语言有没有阶级性的论争,关于“论从史出”还是“以论带史”的论争,关于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的论争,关于美的共同性与阶级性的论争等等,所触及的问题,可以说,都是从一个侧面对于抹煞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界限提出婉转的抗议。 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之后,随着政治上、思想上、 理论 上的“拨乱反正”逐步深人,人文科学应当是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相并列的一大门类,这一点逐渐为人们所承认。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人们求真、求善、求美的人文追求与人文素养,是人类形成起就已产生的。人文科学本就是一门最为古老的学科。人文科学的生命力于今非但没有衰减,反而空前旺盛。这是因为,随着人类一步步走出采集渔猎经济时代与农耕经济时代,而先后进人 工业 经济时代,并已经在准备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求真、求善、求美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人文追求与人文素养,有着代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一些基本的共同的方面,也有着代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不同社会群体、不同个人的相异的方面。实践已经充分表明,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物质生产不断发展与物质生活不断提高,而且更需要人文追求和人文素养的不断调适、不断提升。否则,人类就会在物质生产巨大发展和物质生活急速改善时迷失自己的前进方向,而陷人战争、动乱、征服、争夺、屠杀乃至破坏生态等各种灾难,导致人与自然环境的激烈冲突,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阶级与阶级、自我与他人的激烈冲突,以及人自身异化,人自我物质与精神的激烈冲突。尤其是在社会大转折的时期,在古代、近代、现代与未来时代并存而社会转折正在纷繁复杂的抵悟、冲突、协调中艰难进行的时期,人文追求与人文素养承担着比之其他所有历史时期都更为艰巨同时也更有意义的历史使命。正因为如此,在人类即将告别二十世纪而迎来新世纪新千年的今天,在中国和世界文明正迈人一个新时代的门坎的今天,人文科学非但不能削弱,而且必须大大加强。时代的需求正在呼唤及铸造人文科学新的辉煌发展的春天。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545a79d5c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