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神直播:新课改后,重新认识大语文

时间:2022-09-13 11:15: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窦神直播:新课改后,重新认识大语文

作者:窦昕

来源:《新晨》2020年第05

什么是语文课?

今天,我们有一些话题跟大家分享,也是喜马拉雅平台搜集家长和学生的一些问题。第一个谈一谈什么是语文课以及我们如何去正确地理解语文这个词?我们家人要么是搞文史的,要么是搞语文教育的。我对语文比较了解,我的语文成绩也比较突出,中考的时候语文满分,高考的时候语文全省最高分。

语文其实是两个词,一个是语一个是文,语是汉语,文是文学1956年的时候,语文是两本书,一本叫汉语,一本叫文学。为什么是两本书呢?纵观全世界,有的国家的语文教育是纯粹的文学教育,而新中国成立之初,大家都希望在汉语这一条线上走得比较扎实,语法要清晰,开始强调语法。

那时教语言的时候强调语法、逻辑,强调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强调汉语本身的工具性,而文学是强调它的文学性、人文性,所以分为两本书,一本叫汉语,一本叫文学。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文学这本书被去掉了,我们后来学到的语文其实是根据汉语演变而成,所以我们文学教育的内容偏少,一套简单的选文系统就构成了我们语文课的全部。

所以语文课才会显得非常单薄,本来应该是最有趣的一门课,竟然变得最没意思,没有体系,没有趣味。所以我们看到语文,各位家长一定会想到,语文其实是汉语。统编版教材来了之后,这一点改善了很多。第一,文学教育的比例大大提升。第二,文学、文言文、古诗词这一部分的比例也超过了一半,初中课文也超过了一半。所以语和文我们要知道它是汉语和文学,现在语文教育正在回归文学教育 古代有没有语文教育

古代的语文教育它不是现在的语文,它没有汉语课,它早期是文学课,是文学教育 后来是经学教育,什么叫经学?作为儒家的经典,十三经、四书五经……就这些。儒家的经典,因为科举考试要用,所以基本上那时候语文课是经学教育,教大家怎么读经,教大家怎么写文章。其他的内容都是杂览。

所以,在科举考试的年代,经学才是正课。到了明朝、清朝有了四大名著,你读的小说还是闲书,杂书。


读专还是读杂?

读专是读杂的前提。你如果连专都做不到,那你水平还没达到,就已经朝多个方向去飘了。你自己的基本功都没夯实,必须读的东西都没读完。就我个人的观点来看,因为我的孩子也很小,我的孩子小红豆现在一年级,现在课外班太多了,我自己也是做课外教育,我当年自己刚干的时候,在海淀成了个所谓的名师,我看着那些孩子真的很累,他们上我的课还算开心。但上其他课的时候,真的每天很累的样子,小小年纪近視的居多。我就想,我孩子以后长大了,我绝不给他报课外班,让他开心地玩。这话真的打脸了。

小红豆现在上八个课外班,因为本身优质教育比较多,北京这边也更集中,有很多的课外班,给她报了,觉得提高很好,所以也报了不少班。在报八个班的基础上,怎么可能还有时间,读那么多的书,做那么多的课外阅读。尽管小红豆算是一个在表达和阅读方面的超常儿童。也可能是她小时候我天天讲的原因。她三岁的时候,赵伯奇去我家,说:小红豆你在干吗?”“我在把刚刚我爸爸给我讲的故事画下来。”“什么故事?小红豆说:阿喀琉斯的脚后跟。赵伯奇惊叹:我的天哪,三岁小孩子,你给她什么都讲。我把希腊神话、中国的通史、这个世界的大概文化背景、世界史的通史,都给她讲了一遍。反正当时是把赵伯奇给吓坏了。小红豆在这方面很出众,很突出,但是我仍然不认为她有时间读杂,只能读专。 你最该读的那些名著,就已经够他读了,占据他所有时间了。其实这些名著它不代表老旧,经过岁月的验证,证明它是好东西。很多人甚至持这样的观点:唐诗宋词在这个年代学它还有什么用?这些经典名著、今天看还有什么用?这就大错而特错了。以知人论事的大语文方式去读书、去学习名著,去学习古诗词,它是在教我们如何优雅的处事。生活中遇到的所有的困难和情绪,我们都可以在经典的文学作品中找到解决它的方法,这个方法非常简单,叫作共情心同理心

我从小也是参加竞赛,数学那些学科都学得不错,同样是参加竞赛,竞赛生每次都推举我做队长。那时候我是5岁上学,同学普遍比我大两岁,但是他们都听我的,我特别有号召力,我觉得不是别的原因,是因为我从小受到我们家的文史教育,使得我知道一个人在经历了怎样的事情,生活在怎样的时代背景,有了怎样的经历和遭遇之后,才会说出怎样的话。 这就是反复在训练我们的同理心共情心。当你知道别人这样说是有他的立场和原因的时候,你不会跟他形成正面的冲突,你会理解他,甚至悲悯、同情他,跟他站在一起、抚慰他、鼓励他,你就很容易让身边的人信服你。这不是那种诡计,技巧般的搞定,也不是玩弄权谋的搞定,而是你的真诚把每个人都团结在你身边。我刚开始干大语文这个事情,坦率地说看不到前景。北大中文系、北师大中文系的那帮孩子们跟我一起干,他们本来有很好的出路,却跟我一起干课外教育,他们付出了很大的机会成本。

我相信我的同理心共情心这种感染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说学经典、文本、文史,本身就可以让人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叫知人论事”“同理心”“共情心,还可以让


我们获得处事和解决问题的态度。这个态度就是豁达的、非短期利益的、非局部利益的。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做决策的时候不是为了自己个人的利益,而是为了整个民族的利益。所以我们在文学中经常会看到那些境界高远的、胸怀豁达的、人生境界非常高的、活得非常浪漫优雅的榜样。

我们在学这些经典的时候,容易让我们获得处事和解决问题的态度,那就是不小家子气、不局部的、不短期的。除此以外,还可以让我们获得解决问题的力量,因为这些人物本身就是力量。孟子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你想,他们当年那么苦,被命运之神捉弄得如此不堪。如果你自己经历了一些事情,你就会觉得这根本不算什么。你就可以从容淡定地面对。他们是榜样的力量。

另外,文字本身也是力量,文字里有的痛切,家祭无忘告乃翁;有的嘲讽,只把杭州作汴州。有些坚持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这些语言本身也是力量。陆游小时候,李光宰相到他家,谈起秦桧的时候,那种奋发、振作、正义的样子,深深影响着陆游。当你遇到困局的时候,你念着著名诗人的诗,手持利剑坚持正义的时候,你人生就充满了力量。 所以我们学习经典文本,可以获得处事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态度、力量。也就是说我们学习这些东西绝对不是没用的。你以世俗功利、短视的角度去说没用,很容易被反驳。我们要看经典、学习经典文本、学习一些好的作品,不光是中国古代的,也包括全世界的。对孩子来说这是他来到这个世界以前,那些经典智慧的集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5d3ea447d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