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四部曲

时间:2022-09-13 11:16: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诗教学四部曲

古代的诗歌,从诗经、楚辞、两汉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等等,汇聚成一大宗十分宝贵的艺术富,一直放射着灿烂的光芒。古诗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古诗的语言具有凝练、和谐和富有音乐性的特点。教学古诗,通过朗读和背诵等训练,可以让儿童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提高儿童的表达能力和记忆能力,增强儿童的语言修养。古诗又是形象思维的结晶。教学古诗,让儿童体会诗中鲜明、独特而感人的艺术形象,可以丰富儿童的情感,培养儿童高尚的情操,发展儿童的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的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时代的隔阂和古今汉语的差异,古诗的语言表现形式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等难以理解。因此,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也是教师教学的困惑所在。为此,笔者以《登鹳雀楼》这首诗的教学为例,阐述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四部曲”。 一、由字入文——感知

刘勰说:“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表明阅读是先感知语言形式,后理解思想内容。因此,古诗教学的第一步是由字入文,让学生感知诗文。其程序是:先疏通文字,了解字词的含义;再理解诗句的意思,掌握诗句的内容。

1.了解字词含义。一般来说,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很少有生字新词,只是熟悉的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学生很难理解。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诗句这样一个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的含义,因为孤立的字词没有生命的活力,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具有叙事状物、表情达意的功能。《登鹳雀楼》这首诗,应在学生整体感知诗文的基础上,在诗句中理解“白日”“依”“尽”“入”“欲”“穷”“千里目”“更”等字词的含义。

2.理解诗句意思。以了解字词的含义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整首诗联系起来理解诗句的意思。这首诗,第一句的首句写一轮落日挨着连绵起伏的中条山西沉;次句写黄河奔腾咆哮、滚滚而来,又在远处折而向东,流归大海。第二句写诗人还想尽穷目力所及,望尽远方的景物,还登上了楼的顶层。 二、由文入画——理解

唐代被誉为画家的大诗人王维说过:“诗中有画,画在诗中”。的确,一首好诗,犹如一幅画面,一幅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理蕴其中的艺术画面。这种画面构成了诗歌艺术的形象性。儿童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事物、认识世界的。因此,古诗教学的第二步是由文入画,让学生感受并理解古诗的形象美。其主要方法有引导学生“沟通事物联系”和“初步尝试欣赏”。

1.沟通事物联系。诗人的情感、诗句的意境往往是由一连串有意义联系的事物表现出来的,而正是这些事物构成了古诗的艺术画面。因此,沟通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引导学生由文入画、进而理解诗句的关键。这首诗,首先给人印象的是画面特别宽广、辽远,而这种画面是由“白日”“群山”“黄河”“大海”“高楼”这些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构成的,它们为说理作了很好的铺垫。

2.初步尝试欣赏。古诗阅读的高级要求是欣赏,欣赏是古诗理解能力的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第四学段的阶段目标时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小学语文低段教学虽然没有这方面的教学要求,但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应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初步尝试欣赏。这首诗,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白日”“群山”“黄河”“大海”“高楼”这些事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些画面寓含了什么道理?“依”“入”“穷”“上”之间具有什么关系? 三、由画入境——想象

诗歌的写作,跳越性比较大,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引导学生进入这种想象空间的途径,是由表现艺术画面的事物所构成的艺术境界。叶圣陶说:“作者始有境,入境始与亲。”《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时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


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因此,古诗教学的第三步是由画入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其方法主要有“加强朗读体会”和“整合画面内涵”。

1.加强朗读体会。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感情饱满。一位诗人曾经说过,诗歌是“感情火山爆发出来的岩浆”。而感受诗歌的情感美,离不开在“断读”的前提下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有感情地朗读,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叶老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 通过“美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通过“美读”,让学生在抑扬顿挫中浮现出由一连串有意义联系的事物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画面,并通过想象由这艺术画面进入诗人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2.整合画面内涵。阅读诗歌,不能孤立地看待诗中事物所构成的画面,而应在理解这些画面内涵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整合。这样才能通过想象,透过艺术画面进入诗人所创造的艺术境界。“白日”“群山”“黄河”“大海”“高楼”这些颇具气势的事物构成了宽广辽远的艺术画面,而

“依”“入”“穷”“上”等语词将这组艺术画面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依”和“入”语气舒缓,但却气势磅礴,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依”与“入”和“上”分别与“穷”构成了表达上的前因后果关系。恢弘的画面与深刻的哲理珠联璧合,相映成趣。 四、由境入意——感悟

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而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前提是教会学生学会感悟。感悟诗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主要目的,而诗的意境总是隐含在诗的情境之中。因此,古诗教学的第四步是由境入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其方法主要有“进行合理联想”和“采用对话方式”。 1.进行合理联想。联想,是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引导学生根据事物所构成的画面进行合理的联想,或由物及人,或由人及物,能够自觉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深刻地理解诗句。这首诗,应引导学生由诗中的“上楼”联想到诗人的“上进”;从诗人的“眼前景”联想到诗人的“胸中情”;由宽广辽远的情境联想到诗人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由“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联想到诗人所寓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生活哲理。

2.采用对话方式。《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可知,“对话”是阅读教学重要的教学方式。古诗教学要通过“对话”来促使学生对诗的意境的感悟,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话”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自我对话。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阅读的心得和感悟与自己原有的生活积累、文化积淀、或情感体验发生碰撞,这个过程就是学生自我对话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它强调的是自我的思考、反思与内心的交流。自我对话是培养学生阅读个性的基础和前提,学生阅读任何一篇文章都少不了这个过程。这首诗,当学生沉浸在诗人所创造的艺术境界的时候,便会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体验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感悟出诗歌的意境。

(2)生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即是指学生熟读课文,从中产生感悟,提炼观点,到文中寻找依据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的解读过程。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以自己的眼光看文本,用文本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读文说理,以文说理。这首诗,教师应在学生“自我对话”的独立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诗人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为背景,善于从诗句中寻求能够印证自己对诗人情感的体会和对诗歌意境的感悟的材料,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生生对话。学生通过独立的阅读,获得了独特的感悟之后,便产生了交流的欲望,希望能与同伴交流阅读心得,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这时,采用合作学习,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这是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的解读结果整合为对文本的比较全面的理解。这首诗,采用合作学习,进行生生对话,学生可以感悟出:诗句看起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一个登楼的过程,但是含义深远,耐人寻味。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可以说,这首诗,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4)师生对话。师生对话的作用不可低估。在师生对话中,教师的主导作用,除了体现在对话题


的调控和对交流的引导,以及交流过程中对学生的鼓励和评价外,还体现在根据学生的理解状况,适时地提出能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的话题,给学生搭建适当的“对话平台”。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古诗写作有虚实之分。这首诗,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可以回答:作者身在鹳雀楼,不可能望见黄河。因此,第一句是实写,写的是诗人的“眼前景”,即一轮落日挨着连绵起伏的中条山缓缓西沉;第二句是虚写,写的是诗人的“意中景”,即诗人目送着黄河远去天边。这样,虚实相间,把广阔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于短短十个字中,表现出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现将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四部曲”简述如下:

理解 想象 感悟

语言———画面———情境———意境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师根据古诗的特点,从语言因素入手,通过以上四个方面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对古诗的感知、理解、想象和感悟,就可以在达到学生读懂诗句、理解意思、体会情感、领悟意境和朗读背诵这样一个教学目标的同时,激发学生更加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之目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e2d2ff29e31433239689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