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环境地理学上,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所有因素和条件的综合。 环境系统:地球表面各种环境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称为环境系统。 环境问题:指环境中出现的各种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原生环境问题:主要指各种自然力作用引起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 次生环境问题:主要指人为作用引起的各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如臭氧层破坏,酸雨,森林衰竭,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等。 水圈:是指地球表层水体所构成的不连续圈层,是指地球表面和接近地球表面各类水体中水的总称。 水环境:是由地球表层水圈所构成的水环境,它包括在一定时间内水的数量,空间分布,运动状态,化学组成,生物种群和水体的物理性质。 水循环系统:水圈中的各种水体,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和地表径流等水文过程紧密联系,相互,形成一个巨大的动态系统 水体:它是以相对稳定的陆地为边界的天然水域,包括江河,湖泊,水库,沼泽,以及冰川和海洋等。 水体污染: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天然水体,其含量超过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的水质和地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称为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源:是指造成水体污染的污染物的发生源,通常是指向水体排入污染物或对水体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也包括污染物进入水体的途径。 自然污染源:是指自然界本身的地球化学异常所释放的物质给水体造成的污染。 人为污染源:是指由人类活动形成的污染源。 土壤环境:是指由土壤环境,土壤水,土壤气体和土壤物质构成的综合系统。 土壤自净:是指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氧化,转化和沉积等作用使土壤污染物浓度降低或消失的过程, 土壤自净能力:是指土壤中的微生物,土壤动物,土壤有机和无机胶体等降低土壤污染物浓度的能力。 土壤退化:是指一切导致土壤生产力下降,土壤功能和属性衰退的现象和过程的综合。 生物圈:是地球上各类自然条件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组合的独特圈层。 群落:是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物种种群的集合。 生态演替:是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及功能随时间的变化。通常生态演替被定义为在一个自然群落中,物种的组成连续地,单方向地,有顺序地变化。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所处的环境所形成的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是生态学的基本功能单位。 营养信息;是把信息从一个种群传递给另一个种群,或从一个个体传递另一个个体。 生态平衡:在一定时期内,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它们之间及它们与其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也保持稳定,达到高度适应,统一协调的状态,这种平衡状态叫做生态平衡。 富营养化:是指由于水体中营养盐和有机质的增加,使水生生物量增加的现象。 赤潮:就是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藻类,原生动物和细菌,在一定条件下爆发性繁殖或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环境异常现象。 生物监测:指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物胁迫的反应为指标,检测环境的污染状况。 生态工程修复:是指有意识地改造一个地点,建成一个确定的,本土的,历史的生态系统过程。 生态破坏:是指生态系统遭受外界的压力和冲击超过系统的忍耐力或“阈值”,使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严重失调,从而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酸雨:是含有硫酸和硝酸的酸性雨,雪和雾(酸性湿沉降物)或酸性大气飘尘,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酸性干沉降物)的总称。 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便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性。 区域优势:指一个地区作为一个系统在与其他系统的对比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态势。 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反映环境质量状况的代表样本进行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物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环境标准物质:是指基体组成复杂,与样品的组成相近,具有良好的均匀性,稳定性,长期保存性,能以足够准确的方法测定组成含量已知的物质。 环境异常:自然环境中某一个或多个环境要素发生异常变化,破坏自然生态的相对平衡,使人群或生物种群受到威胁或被灭绝的现象称为环境异常。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排放的化学污染物,产生的物理影响和生物性病原体,进入大气,水体,土壤和食物中的数量超过环境的稀释,自净能力,造成直接或间接地人体健康危害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生态风险评价:就是评价一定区域环境中各种应力是否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生物构成威胁以及危害的潜在频率和后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5fab001f78a6529647d5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