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斯贝尔斯

时间:2022-04-24 01:20:1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读书笔记

卡尔·雅斯贝尔斯(1883~196920世纪德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的关于教育的著作有:《什么是教育《大学之理念》《什么是教育1977)这本书被学者认为是雅斯贝尔斯去世之后他人对雅斯贝尔斯有关教育的一些论文的集结,而不是雅斯贝尔斯本人审定出版的,所以说《大学之理念》是雅斯贝尔斯唯一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大学之理念》写于希特勒专政的晚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之际,当时的德国大学刚刚经历了最为深重的内外灾难的洗礼。他呼吁从根本上着手重建德国的大学,他以一个哲学家的身份进行了一番考察,为1946年惊魂未定的德国写了一本小册子。

《大学之理念》共分为三个部分:精神生活、大学的目标、大学存在的必要条件。这三个部分共分为九章:科学与学术的本性,精神:人的存在、理性,文化;研究、教育和传授,交流,大学作为一种制度,知识的宇宙;人的因素,国家与社会。在《大学的理念》这本书中,雅斯贝尔斯是从三个方面来勾勒他的大学理念的:首先讨论一般精神生活的特质,在这个一般的精神生活中,有一种样式就是由大学来体现的;接着谈论内在于以法团形式实现的大学精神生活的职责问题;最后谈论大学的具体基础以及这些基础是如何影响大学运作的。

《大学之理念》这本书的主旨:大学是一个人们可以在这里自由的探索真理、传授真理的地方,也是一个人们可以为了这个目的蔑视一切想剥夺这种自由的人的地方。大学是寻求真理的共同体的观点在雅斯贝尔斯的大学理念中有无与伦比的地位。雅斯贝尔斯作为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教育思想以自由和交流为主线。存在主义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教育是人与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的活动,大学作为学者和学生的共同体,要培养人成为人,就必须要有自由的环境。分析《大学之理念》可得,雅斯贝尔斯主要从:科学大学的目标、寻求真理的手段、大学制度、大学存在的必要条件和自由几个方面来论述他的大学理念的。 1.科学是通往真理之路

他首先对科学的本性进行了探求,指出科学知识是一种可以被再度验证并通过这种确定性达到传播科学精神目的的东西。在如何理解科学的存在意义上,斯贝尔斯认为实际效用不能是科学全部的或者唯一的意义,并从两个方面说明了这一个观点:所有技术上的实用性均有其局限,在广袤的人类潜能的王国,技术仅仅是其中的一片领地而已;那些重大的基本发现显然不是出自对它们日常用途的考虑,这类发现是在丝毫没有功利目的的情况下做出的,这种理解超出了功利性的界限。

雅斯贝尔斯认为人类对于真理有一种原初的求知意志,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对于真理的追求是通过知识表现出来的,而科学就是这样一条走向追求真理的道路。尽管科学作为追求大学精神内涵—真理的道路存在,但真理的范畴远远超过科学的范围,真理要想被更好地探求,就必须置于更大的精神生活背景之下,而这个背景在雅斯贝尔斯看来就是作为科学的基石”而存在的精神、人的存在和反应的理性。这三点的存在让科学有了存在的基础和方向。 2.大学的目标—研究、教育和传授

大学是探索和传播真理的场所,研究和教学也就成为了大学的首要任务。科学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真理可以用系统的研究获得,所以科学研究也就成为了大学的第一要务;科学研究需要以真理的传播为先决条件,所以教学就成了大学的第二位的工作。


纵观大学的发展历程,雅斯贝尔斯将大学的教育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经院式的教育学徒式的教育和苏格拉底式的教育贯穿这三种教育模式居于最核心的支配地位的因素就是尊重,尊重对于教育不可或缺,没有尊重,所有的劳动都将是无用功的。在这三种教育模式中,雅斯贝尔斯最推崇的是第三种:苏格拉底式的教育,它是真正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模式。

在学业知识传授方面,雅斯贝尔斯提到了讲座、研讨会和谈论三种方式,并分别对这三种方式作了阐述。 3.寻求真理的手段—充分的交流

大学之所以能够被称为大学,就在于大学是一个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体,是一个所有不同学科的统一体,它把人们集合起来,投身于学术或科学的学习,投身于精神生活。大学作为师生的共同体要求开放的胸襟,要求人们随时准备将自己与某些事务相联。因此在大学里应该有交流存在,不仅要有不同学科层次上的交流,而且要有不同个人层次上的交流。交流的方式必须是苏格拉底式的。交流是通过讨论来维持的,我们相互告诉对方我们的发现,但只有当我们的观念受到质疑的时候,才会有真正的交流出现。这种真正的交流表现为双方胶着在某些特定的问题上互不相让,采取辩难或谈论的方式取得想要的结果。 4.大学的制度

大学是在一个制度架构之内完成它的任务的,大学只能作为一个制度化的实体才能存在。明确大学制度存在必要性的同时,雅斯贝尔斯也看出了制度的存在对于大学理念产生的消极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制度中泾渭分明的条块分割影响学术自由发展的蓬勃生气,可能出现仅仅因为工作贴合传统的组织体系与否而使得一个平淡无奇的学者比优秀学者更受欢迎的情况;二是制度管理中人才选拨机制阻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三是制度给了不同领域学者享有学术独立自由的权利,这样却助长了一种风气,将每个专业人士都封闭在他自己的领域里面,使得他离群索居,而不是鼓励他去和别人交流。 5.大学存在的必要条件

在大学理念的实践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制约因素是不能忽略的,一个是大学内部的作为大学理念的体现和贯彻的先决条件—聚集到大学的人的因素,另一个是大学之外的国家和社会的力量。

大学生活的一切都要仰仗参与者的天性,如果没有集结在大学里的人的存在,任何的大学理念都是一场空。在雅斯贝尔斯看来,大学里的教授和学生对于大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所大学的性格是由它们的教授们所决定的。而对于学生来说,大学生活对学生的仰仗程度一点都不少于教授,在一所资质不称的学校里,最好的教授都会举步维艰。大学就其本质来说,应该只是针对那些最优秀的人,而最优秀的标准是不定的。因此进入大学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才能和天分,并且经过一定的选拨程序。

国家和社会与大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学要在良好的政风民情下才能生存,它的生存要仰仗政治的关照,只有在国家关心的时间和地点它才可能存在。国家让大学的存在成为可能,国家也捍卫着大学。离开了国家,大学是无助的。大学本体从制度层面上是属于国家的,但是国家相对于大学的功能,只是一个照看大学法团独立性的监管人。“国家监控的目的,只是为了保护大学免受那些败坏状况的侵袭,后者可以破坏大学的独立。”国家必须把自己限定于一个纯粹管理型身份。政治在大学中只能作为一个位置存在—科学研究的对象,如果政治斗争侵入大学,干预了大学的正常运行,那么首先遭殃的就是大学的理念。社会为


大学提供了法律和物质上的支持,因此大学可以作为两个中心发挥作用:一是服务于所有人利益的基础研究中心;二是为人们提供职业所需的学术训练和实际技能训练的中心。大学一直都在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必然会随着社会职业的变化而变化。

雅斯贝尔斯在处理国家与大学关系中,并没有把国家和大学对立起来,而是将国家置于大学的监管者的角度,认为国家与大学在合作的前提下国家监控是大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6.自由: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

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是大学的特权和灵魂。大学是一个管理自身事务的团体,它像教会一样,它的自治权应该受到国家的尊重。因为大学的自治权源自于学术自由这个超国家的、普适性的、不朽的理念。大学自治是大学所要求的也是学术自由所赋予的。学术自由是一项特权,它使得传授真理成为一种义不容辞的职责,它使得大学可以横眉冷对大学内外一切使他剥夺这项只有的人。在雅斯贝尔斯的心中,大学应该是超脱的,目的是为了追寻永恒的真理,就像教会一样,依靠国家和社会的资助存在,但却是一个独立王国—拥有永远的自治权,不受外来干涉。

雅斯贝尔斯承认大学的教师和学者有研究的自由和思想的自由,同时还有教学和学习的自由。他指出:学术自由不仅延伸到科研和思想领域,也延伸到教学领域。因为思想和科研需要挑战和交流,这要由教学活动来提供,而教学的自由又要仰仗遍及全世界的学者和科学家的、按照他们喜欢的方式来言说和写作的自由。他认为学术自由意味着学者和教师可以自由地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研究,以自己认为适当的方式进行教学。他认为教师的教授是自由的,学生的学习也因而是自由的。因为学生总是可以不考虑教师的利益的前提下,自由地决定他可以在多大的范围内接受老师教授的东西,自由地选择他何时能独立地阅读文献。

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育理念是以其存在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的,他结合自己几十年从事大学教学和管理的实践经验,继承和发展了西方传统的大学教育念,并对战后德国大学的改造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存在主义哲学的不断发展和传播,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育理念在20 世纪50年代后也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世界大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雅斯贝尔斯以他独特的视角审视了德国高等教育的现状,用其前瞻性的眼光来看待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并提出自己对于大学的期望。雅斯贝尔斯的大学理念中,强调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人为本、学术自由和教学自由在当今大学教育中仍适用。

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思想带有精英教育的色彩,他认为大学应该培养那种类型的学生:就其本质来说,就应该只针对那些最优秀的人。但是最优秀的标准不是唯一的。大学应该以科学和研究为主,具有充分的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不受政府的过分的干涉,化学校的行政中心角色,大学师生在自由的氛围下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一所大学的监控者和管理者所需要的资质与一个教授所需要的资质是不同的,这种观点与现代大学的教授治校是相对的。只有那些亲身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才能真正的传授知识,这种观点在现代大学也是适用的,大学老师应该首先是一个研究者,将自己在所从事的研究过程的知识理念和经验传授给学生,些只是空洞的传授文本知识的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并不是活的知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65550bd647d27284a735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