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蒹葭》赏析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雎》赏析 班级和学号 姓名 。 【简介】 《关雎》出自《诗经•国风•周南》,是《诗经》的首篇,它是反映一个青年对一位容貌美丽姑娘的爱慕和追求,写他求而不得的痛苦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它是我国爱情诗之祖。不仅反映的是令人喜闻乐见的爱情题材,还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关雎:篇名它是从诗篇中第一句中摘取来的。《诗经》的篇名都是这样产生的。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六义”指的是 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译文】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理想的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善良美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赏析】 这是我国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首篇。古代说《诗》本有“四始"之说,列《关雎》为“风"之始,故倍受重视,为大家所熟习.《诗经》的“十五国风”大多数是民歌,民歌作品本多男女爱情之作,《关雎》正是一篇产生于两千多年以前的古老的民间恋歌.诗中写一个男子思慕着一位美丽贤淑的少女,由于爱恋的深切,这位少女的形象反复在他脑中出现,使他不安,使他难以忘却.他幻想着终有—天,能与这位少女结为永好,成为夫妇,过上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诗中所表达的感情直朴、真率,千年后读起来,还是那么清新动人。 这首诗有人把它分为四句一章,计五章;有人则把它分为四、八、八句,共三章.从全诗结构和内在脉络上看,分做三章则较适宜.首章见物起兴,直写自己的爱情和愿望。次章写自己的寤寐不忘.三章则写愿望实现时的欢乐之情,实际上是向往之辞。 全诗以滩头水畔的一对雎鸠鸟的叫声起兴,然后写出自己的一片情思.雎鸠,水鸟;古代传说它们雌雄形影不离。关关,指其一递一声的相和而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或者是作者的即目所见,或者解做以挚鸟为比,以挚鸟的求偶为兴.一个青年小伙儿,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会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细绎这四句诗,第一句“关关雎鸠”,是写传来的鸟鸣,是听;第二句“在河之洲”,是寻声而望,是所见;第三句“窈窕淑女”,是对自己倾心人之所思,是想;末句“君子好逑”,是主人公强烈的向往,默默的自我祝愿。虽短短四句,却极有层次,而语约义丰. 第二章,以缠绵悱恻之情,直率地写出自己的追慕之心和相思之苦.这个青年男子所恋的乃是河边一位采荇菜的姑娘,“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荇菜,一种水生植物,叶径一二寸,马蹄形,可食(见李时珍《本草纲目》).“左右流之”,即顺着水流忽而侧身向左,忽而侧身向右的去采摘.“流,顺水之流而取之也”(朱熹《诗集传》)。正是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使他日夜相思,不能须臾忘怀。“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思念)”极写他追求、想念的迫切心情;“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是写他相思之苦,已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悠,长,形容其夜长不寐时绵绵不断的忧思。这里把两“悠”字,双双以感叹语气出之,着意加重了感情色彩,把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都深深地表现了出来。 情到极处必生幻。紧接着第三章,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琴瑟友之”,“友",亲密相爱;以弹琴奏瑟,喻其相会相处时的谐和愉快。“钟鼓乐之",则是结婚时的热闹场面。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幻想当然并非现实,但幻由情生,也是极自然的。而这位抒情主人公,却简直陶醉在预想的成功之中了。这一爱情心理的描写,正与《秦风·蒹葭》中的主人公追寻所爱不得,而出现了“宛在水中央"的幻影一样,富有浪漫情调.而其实这又正是对生活中所习见的爱情心理的深微的捕捉和真实的刻画。 《关雎》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它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它感情率直、淳朴、真挚、健康,正是一篇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 随堂练习: 1、统领全诗的句子是 , 。 2、诗中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句子是 , , , 。 3.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4.诗中有许多句式相同相似的重章叠句,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2分) ①可以充分表达诗人思想感情(1分),②增加诗歌节奏感和音乐美(1分)。 5.诗中写河洲的水鸟,写采摘荇菜,起什么作用? 引起后文(或:起兴作用) 6.诗中描写感情波澜的诗句是 , , , 。 7.谈谈你对“琴瑟友之”的“友”字的理解。 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她,把她当成知音、知己,和她相亲相爱。 8、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9、本诗所表现的内容是由爱情引起的相思之苦,运用的艺术手法是 手法 10、结合你平常所学,谈谈你对文中“君子”“淑女”的理解. 君子 淑女 11、诗中被后人常引用的名句是: , , , . 《蒹葭》赏析 生的芦苇。选自《诗经•国风•秦风》蒹葭是一种植物,指芦荻,芦苇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大约来源于.蒹,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2500年以前产【诗文今译】 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逆流而上去追寻她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诗文赏析】 此诗三章重叠,各章均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森,芦苇苍苍 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 略带凄凉哀婉色彩,,露水盈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 寻河对岸的“伊人 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 方"。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界"是隔绝不通,意味着追求艰难,造成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可望难即.抒情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著追求,但“伊人’都飘渺阻隔。 ,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惆怅的情致. 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描述 以下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 追寻时的困境: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示意终不可达也。.“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境,这是述写逆流“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而终不可近也。既逆流,又顺流,百般追,这是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行程处处寻,执著之意可见恫之情愈深。;不是困境难达,就是幻象难近,终归不得,怅展现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体而充分的 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 .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 “白露为霜”到“白露未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从之湄”再到“宛在水中,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到“在水"从“道阻且长”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层层推进.重章叠句,运用了如“苍苍”,这是《诗经》中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诗中还巧妙的,“、凄凄”,使全文声情兼备. 秘的意境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她一会出现在水边.诗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体现出女性的出现在水之洲。,一会又又如刀绞一般痛。就象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距离变的朦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这种美感因位置都是模糊的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的水彩画。,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 .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独有的特征.诗人抓住秋色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诗每章的头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引出正文。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 ,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随堂练习: 1、思考: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特点?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又起到什么作用? 凄清而苍凉的秋景 衬托人物内心的空虚惆怅之情 2、诗中用反复吟咏的形式创造可望不可及的虚幻意境;蕴涵炽烈相识之情的句子是 “ ”、“ ”、“ ”。 3、对全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4、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5、“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既点明了地点和景物,又点明了时节,渲染了一种苍凉幽渺的氛围和色调. 6、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 分)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7、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2 分) 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8、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2分)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1 分),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9、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答: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 (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答: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10.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 1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 B.古诗中,“水”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 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1、统领全诗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2、诗中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3.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对美满生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4.诗中有许多句式相同相似的重章叠句,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2分) (1)可以充分表达诗人思想感情(1分)。(2)增加诗歌节奏感和音乐美(1分) 5.诗中写河洲的水鸟,写采摘荇菜,起什么作用? 引起后文(或:起兴作用) 6.诗中描写感情波澜的诗句是_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7.谈谈你对“琴瑟友之”的“友”字的理解。 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她,把她当成知音、知己,和她相亲相爱。 8、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9、本诗所表现的内容是由爱情引起的相思之苦,运用的艺术手法是比兴手法 10、结合你平常所学,谈谈你对文中“君子”“淑女"的理解。 品行端正有修养的人 美丽善良纯洁的女子 11、诗中被后人常引用的名句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1。思考: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特点?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又起到什么作用? 凄清而苍凉的秋景 衬托人物内心的空虚惆怅之情 2、诗中用反复吟咏的形式创造可望不可及的虚幻意境;蕴涵炽烈相识之情的句子是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沚”. 3、对全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4、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D ) 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5、“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既点明了地点和景物,又点明了时节,渲染了一种苍凉幽渺的氛围和色调。 6、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 分)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7、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2 分) 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8、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2分)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1 分),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9、(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答: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答: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10.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 1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 B.古诗中,“水”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 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6764a6608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