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大学生角色定位的多元性及其冲突 作者:崔锁江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2013年第12期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大学生角色定位由传统意义上的学习者、受管理者向多元角色转变。大学生是潜在的劳动者、市场经济参与者、教育的投入者和消费者。认识教育对象的角色定位多元性,有利于大学教育和管理工作者,从多元化角度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需要和实际,从而化解角色冲突。大学生只有适应了多元角色定位,才能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大学生角色多元性角色冲突全面发展 一、大学生由单一角色向多元角色转变 角色通常是指由人的互动行为所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既指人们对具有特定地位和身份的人行为的一种期望,也包括人们的相应行为。任何一个人都具有多元性的角色。比如,一个成年人,在组织领导面前是下属,在下属面前是领导,回答家里可能是父亲或母亲,在自己父母面前则是儿子。大学生同样具有多元性的角色定位。 传统观念认为,大学生的角色就是学习者和学校管理的对象,而其它角色受到了忽略。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职业发展规划,大学生又是潜在的劳动者。按照教育管理学的观点,大学生又是教育的消费者和投入者,对教育产品和学校服务具有某种契约和制衡的权利。笔者的观点,就是研究这种多元性的角色定位,进而服务于这种多元性的角色定位,满足大学生的多样化的需求。 二、国家人的角色和社会人的角色 在1997年前,大学还存在着计划分配工作的制度。大学生甚至具有了“国家干部身份”的标签。虽然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大学生毕业分配变成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大学生的角色身份越来越以“社会人”的面貌出现。 中国高校以社会主义大学为特征,在大学生管理方式上,采取了党委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普及、辅导员实施的高度政治化的体制模式。大学生的“国家人”与“社会人”的双重角色发生了冲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是大学生遵守宪法和法律的必然要求,也是他们做好一个“社会人”的必然要求。但是,市场经济对大学生的要求与社会主义制度对大学生的要求,并不完全相同。这种国家人和社会人的角色冲突,会反映在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中。 三、教育投入者的角色和教育消费者的角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般意义的教育投资者是学校的举办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里的公办院校,举办方往往是各级政府。教育部、教育厅、教育局往往具有教育投资者的身份。社会办学者,也是投资者。本文认为,大学生虽然不是学校的投资者,确实自身学业的资源投入者。在基础教育领域,学校方面一般把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不看作消费者,而看作是国家义务的承担者。一方面,是国家有教育投入的义务;另一方面,是适龄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义务。学生一旦具有接受教育的义务,就失去了很多作为教育消费者的应有权利。高等教育的入门考试——高考的招生仍然具有政府计划性质,使得中国的高等教育是一种非市场化的国家计划意义的教育。而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也同样失去了教育消费者的角色,而更具有受教育者,被管理对象的角色。笔者认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目前体制下,大学生的教育投入者角色和消费者角色,受到了抑制和忽略。 四、管理对象的角色与自由人的角色 对大学生自身而言,大学生管理应分为大学生自治管理和学校系统的外在管理。笔者把大学生自治管理称之为自律管理,其角色是自由人角色。笔者把学校系统的辅导员班级管理称为之他律管理,大学生的角色更多是作为“管理对象”的角色。任何大学组织,都是自律管理和他律管理的结合。西方大学里普遍不设立班级等组织形态,突出了学生的自律管理。学生自治是大学生组织和生活能力的基本体现。中国大学普遍按照学生人数配置了辅导员,实行较为严格的外在权威式他律管理。中国大学生,更多养成了被动顺从的角色心理。这种强管制型,有管理对象角色的特征。 五、职业者的角色与受训者的角色 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到知识的生产领域中,大学生作为潜在的生产者具有的是职业者的角色。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服从学校的管理和老师的指导,才能达到预定的学业状态。大学生必须是受到教师的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才能够成为具有一种知识和技能的职业者。班级制度、科目课程、规律性的定时定点的课堂、规范化的教材体系和知识体系、标准化的知识结构和考核方式标准等,这些都要求非常精确地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体系。这个模式模仿了现代工厂制度。而大学生则相当于脑力生产者,只是产品不是外化为精神产品,而是内化为知识储备。这种知识技能的内化,相当于受训者角色。 六、大学生多元角色的冲突与化解 大学生的多元角色定位包含了国家人、社会人、教育投入者、教育消费者、管理对象、自由人、脑力生产者(职业者)、受训者等多元角色。大学生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学习者,逐渐演化为多元角色定位,大学生的多元角色集合了投资、消费、生产、管理等四大行为模式。从目前的状况看,大学生对自身的角色多元性认识比较模糊。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学生多元角色的融合,就是要求大学生全面发展,不仅仅是学习理论知识的学习者,更是未来的职业劳动者、生产者。大学生毕竟承受着作为教育投资者的负担,同时作为教育消费者,也需要更好地获得知识传递过程中的效益和质量。 七、结论 高校以服务型管理践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西方的学生管理以服务型为主,中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则往往以管理型为主。服务型是一种高级状态,个性化的服务需要提高成本到一定程度才能发生。在较低成本状态下,学生管理必然是简约化的管理型、甚至是统治型为主。服务型管理模式不仅满足了作为教育消费者的大学生角色,而且服务型符合教育规律。教育作为一种高端的第三产业,需要以自己优秀的知识技能传授的服务作为自己存在的根本依据。 目前,中国高校教育改革中,行政化色彩逐步有所改变。单纯的管理型模式不能适应大学生全面发展,乃至于市场竞争的需要。大学生作为教育的重要参与者,成为教育成败的关键,是各项教育改革措施的最终检验标准。只有大学生理性地认知到自身角色的复杂性,在校学习期间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多方面对人才的需求,进而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刘恩恩.大学生角色定位教育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09,(09). [2]杨楠.大学生角色失调及调整策略探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05). [3]邱幼云.大学生的角色认同状况研究——以钱江学院为例[J].社会工作,2009,(03). [4]李艳.浅谈大学生角色错位及调适[J].青年学研究,1995,(04).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79825a9941ea76e58fa04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