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斯·德瓦尔:动物行为学家、生物学家 一、基于二元论的反驳 1.赫胥黎——“饰面理论” 在内心深处,我们并没有真正的道德,道德是一种文化涂层,一层薄薄装饰面板,正是这一涂层或面板掩盖了我们自私、野蛮的本性。 人类的道德是人类在努力克服粗野而肮脏的演化过程及其结果中所取得的一个胜利,只有经由反对我们自己的本性,我们才能成为有道德的动物。 将人类比作总是在努力清除着园中杂草的园丁,而人性是表皮光鲜的烂心水果。 批驳:故意限制了演化论的解释效力,人类在何处找到那种能打败自身本性的意志和力量?“达尔文的斗犬”的倒退。 2.弗洛伊德——文明出自对本能的克制、对自然力量的控制及对文化性超我的建构。 3.霍布斯、罗尔斯——契约论 霍布斯:“人对人是狼”,我们的祖先最初是各自为政并且好斗的,只有当争斗所需付出的代价变得不可承受时,他们才会建立社会共同体并过起社会生活来。人类并非自愿进入社会生活状态。 罗尔斯:较温和,人类是否朝着社会性动物的方向演变取决于有没有公平交换的条件,即个体间互利性合作的前景如何。 批驳:人类是彻头彻尾的社会动物,并不存在突然变得合群的时间点,否认了我们物种天生就有的社会本性。 4.高赛尔——“理性人” 人的所谓善行不过是基于利己动机和理性计算的利益交换行为,而事后将根本利己表面利他的行为说成动机上就是利他的。 批驳:孟子“救孺于井”说明,看到别人痛苦时产生的悲悯之情是一种无法控制的冲动,根本没有时间来权衡利弊。 二、人类道德的起源 1.道德演化的基点——个体间情绪感染现象 一个个体在感知到另一个体表达其情感的表情、声音、动作、姿态时,会经由 “知觉一动作机制(PAM)”(也就是感知——模仿机制),进而产生与之相同或类似的情感的现象。情绪感染在动物有或没有自我与他者意识的情况下均可产生,因而,广泛存在于无论有无自我与他者意识的许多动物中。但它依然是利己的、无利他动机的,因为它是在寻求自我安慰,称之为“自囿性情绪感染”。 2.道德行为的基石——拟他性同心与交互式回报 (1)拟他性同心:随着自我与他者区别意识和对他者情感认知和理解能力的增强,情绪感染终于发展成了拟他性同心。拟他性同心包含了情绪感染—没有情绪感染就不可能出现拟他性同心,但拟他性同心又有着超出情绪感染的地方,它在他者和自己的状态间设置了过滤器。两种:认知性同心(理解他者的情感之因)和心理状态自居(完全采用他者的视角,从而,就他者的境况产生他者立场的各种意识活动)。猕猴婴儿;波诺波与八哥;野鼠与猕猴宁愿挨饿也不愿伤害同伴;黑猩猩拼死救溺水同伴。 (2)交互式回报:更广义的道德行为——求公平的行为。不仅关涉利他行为,也涉求公平意义上的道德行为。单次看利他,长期看公平。两种:交互式利他与交互式报复。皮毛护理、晚归报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84574ee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