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赤壁赋》比较赏析 这两篇文章,从题目便可知晓,均是游赤壁所写,并且文体都是“赋”。苏轼前后游览同一处胜地,心境不同眼中之景亦不同,所写的文字当然也就有很大的可比性。《前赤壁赋》写于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的秋天,他和朋友驾着小舟到赤壁下的长江中游玩,全文写了夜游赤壁的情景,“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饮酒放歌的欢乐“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和客人悲凉的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关于“变”与“不变”的论述;客转悲为喜,“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行文层次非常分明,苏子与客同游赤壁——两位心境不同——客的感慨——苏子的劝慰——尽兴、往返。 《后赤壁赋》与《前赤壁赋》在行文的开头就有所不同,《前赤壁赋》开门见山“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而《后赤壁赋》开篇交代了再游赤壁之前的心境和缘由,并且前篇文章只出现苏子和客的问答,而后篇文章加入了另一位角色——妇,即苏子的妻子。“我有斗酒,藏之矣,以待子不时之须。”。前篇文章的酒直接阐述,并未交代酒的来处,“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此处可见,后篇文章比前篇文章多了些温情,却也少了些前篇文章直抒胸怀的豁达。 《后赤壁赋》用大量的文字描写了赤壁冬季独特的夜景,并且写了他们弃舟登岸攀崖游山的场景,期间的心境不断变化“予乃摄衣而上”“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奇异惊险的景物更令人心胸开阔“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西鹊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的场景又使他产生忧惧的心理,不得不返回舟中。而《前赤壁赋》的所见景色的心态要更平和一些“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如果说所见赤壁之境,心态不同所见之境不同,那么《后赤壁赋》更加妙的地方在于除了实景描写还多了一点“幻境”。苏轼写到“适有孤鹤,横江东来。”为文章渲染一种“仙”的色彩,这种“仙”的心态在《前赤壁赋》中也有表述,“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但是在《后赤壁赋》中着墨更多,甚至用了“鹤”的意象和梦中之境“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从中可见苏轼超脱的心境,这种超脱一方面反映了他超然旷达的胸怀,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了他政治上的不如意 前后《赤壁赋》均以“赋”的文体写游览赤壁时的情与景,并且二者结合的非常巧妙。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不同的展现,给人以不一样的感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873bbfc09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