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了某种互联网时代应有的影像叙事 周伟,这位生于1989年、在毕业作品《黑色大衣》里显露出对社会与人性深刻观察和思考的年轻人,当他面对着世界文坛的喧哗之时,却表现得如此平静。或许,一个新的影像纪录片样式正在萌芽——即使它没有完全摆脱好莱坞电影传统影像语言的技术运用方法,但是周伟却已经从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单纯视觉形象层面上所制造的独特冲击力;虽然我们无法准确地将他的成功定义为社会政治领域内关于社会民主问题的突破,抑或其意识形态立场的争论——但是透过他的作品,我看到更多是来自普通青年一代对现实社会的反映:生存环境的恶劣、父辈心灵创伤的难以抚平、贫富差距日益拉大……还有,便是那个坚强乐观且充满理想主义精神的男孩周伟。周伟自己也说,《黑色大衣》可能只是他表达感情的一个渠道。“因为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我就写什么吧!”恰恰是由于他天真、率直又带些玩世不恭的做派,才让人们在评价一部分他的作品时采取了相对开放的态度。因此,在接受《中国艺术报》记者专访时,周伟也向记者坦陈:“从一个导演角度讲,只要拍摄的影片最终被市场认可,这样的结果应该说是非常欣慰的。我尽量把事件拍小一点,大家都愿意去思考。另外我选择在偏远地区工作,是因为那里有我熟悉的人。如果整个城市都搬迁了,我想那肯定很无聊。” 在“90后”导演的影像叙事中,除了回避敏感话题,同样回避了那些与物质利益相关的具体操作。而事实证明,真实的镜头画面并未使其滑入娱乐化的歧途,反倒是不加修饰的展示及信手拈来的旁白 - 1 - 使他成为互联网浪潮下成长起来的第三代电影创作者的优秀代表。也正是基于这一原因,才有了今天重新解读周伟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对于80后乃至70后的观众来说,尤其是大批拥趸追随者对其高调表现风格的推崇,必须予以警惕。就拿本次活动来说,参赛的十几部短片作品从艺术水准上可谓百花齐放,既有执着于技巧的炫耀型实验作品(如贾樟柯),也有注重镜头调度和剪辑的故事化类型作品(如王海威),甚至还包括《黑色大衣》这般标榜诗意化影像呈现的学院派新锐作品(如李永志)。那么,究竟哪一种表达方式才能获得评委老师的青睐呢?我看未必。因为,《黑色大衣》最初就是一篇关于乡村女教师周萍身穿黑色大衣行走在河北某山村路上的记录,当时在拍摄手法上已经比较先锋。而如今这种粗粝的影像处理风格,则更加靠近网络电影。 - 2 -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89ead4da0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