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赏析孟浩然《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阅读练习及答案

时间:2022-08-07 08:15: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14题。(共12分)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1 (唐)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2】宽。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注:1】颜:指颜某。障楼:杭州城外一观潮处。2】渤澥(xiè:指渤海。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二)1 (北宋)苏轼

万人鼓噪【2】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3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注:1】作者时任杭州通判,中秋观钱塘江海潮,作这组七绝诗,共五首。2万人鼓噪:春秋时期吴越战争,越军在深夜里进攻吴军,万人在战鼓声中呼喊前进,吴军震惊,一败涂地。3】老阿童:西晋名将王浚的小名,曾率长江上游水军,浮江东下,楼船千里,一举攻下吴国首都建业。 1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诗的起笔用先声夺人手法,从远处潮声写起,如巨雷轰鸣,声震百里,震人心魄,奠定基调。

B.第一首诗的结尾两句,描写钱塘江的巨浪好似一道突起的雪岭,不仅挡住观潮者的视线,还让人害怕。

C.第二首诗的前两句,诗人用两个典故作比,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描写钱塘江潮水来势汹汹的威势。

D.第二首诗的三四句,运用设问,一问一答,用写越山好似浮在浪花中间,来写潮头之高,诗境如画。

13.以上两首诗都描写了潮水气势宏大,境界雄奇。下列诗句中,与此境界不符的一项是(3分)

A.涛来势转雄,猎猎驾长风。(唐 宋昱《樟亭观涛》 B.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宋 范仲淹《和运使舍人观潮二首》 C.一气连江色,寥寥万古清。(宋 杨蟠《钱塘江上》 D.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清 施闰章《钱塘观潮》

14.请结合诗句,比较两首诗在描写钱塘江潮水的手法上有何不同。6分)

15.在横线处填写古诗文作品原句。(共8分)

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让读者意犹未尽。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演奏音乐到达高潮时,戛然而止,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诗人用这样的诗句,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②阅读古诗词,我们不妨对其他语言现象展开联想,以便于我们语言学习和积累。比如,李煜《虞美人》中 诗句,我们可以联想到成语物是人非

③在社会交际中,我们引用古文表达思想情感,会显得特别文雅。比如参加某学术会议,与会人员既有知名的前辈,又有后起之秀,我们应该用 来赞美会议的盛况。再如参加某聚会,远客贵宾,座无虚席,我们应该用 来表达对主人好客、盛情款待的赞美。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6题。(共6分) 16《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有一段文字,


高鹗对曹雪芹的原稿进行了修改。有人认为从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来看,这样改并不好。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黛玉把花具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顿饭时,将十六出俱已看完。但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黛玉笑道:果然有趣。(曹雪芹稿)

黛玉把花具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顿饭时,已看了好几出了。但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黛玉笑着点头儿。(高鹗稿)

四、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 12.3分)B1 3.3分)C 146分)孟诗主要运用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运用衬托手法来描写潮水。孟诗通过人

们听到潮声后辍弹”“连骑出等行为表现出人们观潮的踊跃,引起读者对钱塘潮的好

奇心。用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营造出潮水涌来时海天湛蓝开阔的背景,以静衬

动。最后两句诗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写观潮人的心态和神态,来衬托钱塘江潮

水排空而来的雄伟壮观。苏诗主要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来写潮水,诗人用万人鼓噪”“

江老阿童两个典故来比喻钱塘江潮水的汹涌,又用设问手法,一问一答,描写江水涌

起,白浪滔天,潮头似卷越山而去的令人震撼的场面。【评分说明:孟诗运用衬托手法,举出诗句分析,3分;苏诗运用正面描写手法,举出诗句分析,3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158分)①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②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

③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千里逢迎 高朋满座

【评分说明:8分。每空1分。写对一句给1分,每句中只要有一处错误,该句便不给分】 166分)答案示例:我同意这样修改不好的看法:因为这段文字是宝黛共读西厢情节(1分)。曹雪芹原稿要突出林黛玉聪明。1分)黛玉用果然有趣来回答宝玉的问话,表现出他们有共同一致的性格、理想及审美趣味,1分)共读《西厢》来表现二人叛逆性格和宝黛纯真爱情这一主题。1分)而高鄂的修改,体现不出林黛玉的聪明,也与后面虽看完了,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矛盾。(1)“黛玉笑着点头儿只表明她认可宝玉的观点,不能体现出他们志趣、性格一致的特点。1分)

我不同意这样修改不好(即认为高鹗修改是可以)的看法:高鹗的修改也有他的道理。这段文字是宝黛共读西厢情节(1分)。在高鹗看来,林黛玉当时的年龄,在不到一顿饭的工夫,读完《西厢》是不可能的。1分)所以用了现实主义手法,客观描写人物。1分)同时用点头不语来体现林黛玉作为贵族小姐的含蓄、矜持的特点,1分)也表现出她对宝玉的观点心悦诚服的心理状态。1分)高鹗的修改只是客观描写了宝黛共读《西厢》这件事,没有加入主观思


想情感。1分)【评分说明:6分,按照答案中分项给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b7be8be48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d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