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情教育,大爱无言 ——沿河县沙子镇一中 杨再发 杨再发,是贵州省沿河县沙子镇中学的一名数学老师。杨老师生于1968年10月,1991年毕业于铜仁民族师范学校,7月分配在塘坝区金竹乡完小任教,1992年8月调往塘坝区后坪完小初中部任教,1995年至2006年7月在后坪中学任教,在边远的山区工作15年。因要照顾年老多病的父亲,于2006年8月调往沙子镇初级中学任教。在这22年的教学工作中,杨老师兢兢业业,以校为家,在后坪中学有连续九年年度考核为优秀,在沙子镇初级中学任教期间连续4年年度考核以是优秀,并得到县级以上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八次表彰。乡政府、教辅站、学校二十多次表彰。 从教二十二年,上课没迟到过一分钟;从教二十二年,只请过三天假(2001年母亲过逝);从教二十二年,从没给学生落下一节课。听起来似乎不太可能,可是对于杨再发老师来说这就是不争的事实,他就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对自己近乎苛刻了。有人认为这是他的傻、他的痴,可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他作为师者的原则——不耽误上课一分钟,不耽误学生一节课。这就是一种职业的操守,他已把教育事业内化为自己的生命了! 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而杨老师在后坪工 作期间也曾有过几次到县城出差却没回离县城仅十多公里的老家。以致后来当杨老师的母亲过逝时,学校批了七天假,他只用了三天假。他为没有能在母亲生前尽孝而常怀内疚之情。自古忠孝难两全,杨老师忠于自己的事业, 我们能理解为人子的寸草春晖之憾! 杨老师在后坪任教十五年,当班主任就有十五年。他一直坚持走访学生家庭,了解班上学生的各种情况,关心学生生活。 九几年那会儿,人们的生活水平还很低,常常是青黄不接,不少家境贫寒的学生在开学时交不上学费,不仅没钱买学习用具和工具书,就连大米都吃不上,以玉米面就土豆为主食。学生们的艰苦,杨老师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虽然当时的工资很低,可杨老师却要给学生们预垫学费;每次去粮站买米时,都要分出一些给那些常吃玉米面的学生送去;每次发工资了,就要给没钱买工具书的学生买一些工具书或其他课外读物。对父母不在身边的学生,杨老师更是倍加关切,不仅在学习关心,生活上家里有什么好吃的都要带给学生,给她们买穿着,把他们当亲兄妹一样。杨老师对学生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尤如三月和煦的春光温暖着学生们的心,尤如清泉浸润着学生们纯洁的心灵。杨老师用一腔的爱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歌。 杨老师不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还和家长们和当地的老 百姓成了朋友。他在后坪乡任教的十五年中,多次帮助家境贫困的老百姓担保代款,名字家喻户晓,当他调离后坪前夕,附近的很多百姓都来为他送行,舍不得他走。杨老师的质朴、善良、勤劳、敬业影响了整整一方人、一方水土,他的足迹将永远留在那片土地上。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而对于杨老师教初中数学的十七年来说,教材已经被杨老师烂熟于心了,用教材教教材已经太枯燥了。于是杨老师开始琢磨起教材的深度来。他把每一个学生从资料上问到的题解析再归纳,就这样,对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杨老师试着把这些巧解难题的方法整理成文投到初中教育辅导资料上,没想到一投就中。于是,杨老师一发而不可收拾,他开始向多种中学数学辅导资料上投稿,都一一刊发,后来编辑主动找他约稿。杨老师现在已发表的就有80多篇,还有50多篇学案试题、单元测试题被数学周报采用。连杨老师自己都不敢相信这些数字。当学生们手中拿着刊有杨老师的资料学习时,他们为自己身边有这样的的老师感到自豪,甚至是崇拜。学生们更爱学数学了,“亲其师而信其道” 就是这样被演绎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8b2c930b84ae45c3a358c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