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食野生蘑菇

时间:2022-03-29 11:57:2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慎食野生蘑菇

作者:陈小保,韦带莲,潘湖生

来源:《现代园艺·上半月综合版》 2014年第2



陈小保,韦带莲,潘湖生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宜春336000

摘要:野生蘑菇虽然味美,但很多具有毒性,有的甚至毒性很强,如果误食非常危险。本文介绍常见野生毒蘑菇的种类及简易识别方法,并对其毒性成分进行简要分析,根据临床表现归纳野生毒蕈的几种类型及中毒机理,以帮助人们加强对野生毒蘑菇的认识,警示大家慎食最好勿食。

关键词:野生;毒蘑菇;毒素;采食

野生蘑菇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绿色天然,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喜爱,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野生蘑菇都可食用,每年因误食有毒野生蘑菇而引发中毒甚至死亡的事件都有发生,令人痛心,发人深省。

1野生毒蘑菇的识别

毒蘑菇又叫毒蕈,目前已知的毒蘑菇有100多种,我国已发现的有80余种,其中有剧毒可致死的10余种,如毒伞、白毒伞、鳞柄白毒伞、毒粉褶菌、褐鳞环柄菇、肉褐麟环柄菇、秋生盔孢伞、鹿花菌、包脚黑褶伞、残托斑毒伞等。

每年春季是各地野生蘑菇大量生长的季节。从形状上看,无毒的蘑菇一般顶盖较平、伞面平滑而且上面没有环,菌柄也大多没有环。有毒的蘑菇,色泽鲜艳度高,顶盖中央凸起,形状怪异,伞面厚实板硬;菌柄比较长、容易折断,而且有菌环、菌托等。从蘑菇的分泌液判断,将新鲜野蘑菇撕断,无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撕断的截面不会变色,而且散发着清香味;有毒

的分泌物大多黏稠、呈赤褐色,暴露在空气中的断裂面容易变色,同时伴有辛辣、恶腥等怪味。

然而,有些野生毒蘑菇在外观上与无毒可食用的蘑菇非常相似,鉴别起来非常困难,即便是专业人员,也很难保证准确无误,普通公众就更难分辨了。所以不能单凭肉眼或经验进行鉴别,也不能用民间传说的“与大蒜、银器一起煮后是否变色”等不科学方法进行鉴别。

2野生毒蘑菇类型及中毒症状

野生毒蘑菇所含毒素主要有胃肠毒素、神经精神毒素、血液毒素、原浆毒素和肝肾毒素等。在自然界野生毒蘑菇种类繁多,各种毒蘑菇所含毒素情况各不相同,而且一种毒蘑菇可能含有多种毒素,所以误食毒蘑菇后中毒症状表现复杂,常常是以某一症状为主,兼有其他症状。如误食毒红菇、墨汁鬼伞,常有腹痛、呕吐、腹泻等表现;吃了红网牛肝、裂丝盖伞、点扬臭黄菇后,会引起烦躁不安、胡言乱语等精神异常症状;食用了胶陀螺,可出现感光性皮炎;若食用褐鳞小伞、肉褐鳞小伞、白毒伞,往往会造成肝脏损害。按照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一般可将毒蘑菇分为6种类型:

2.1胃肠炎型由含胃肠毒素的毒蕈引起,如毒粉褶蕈、毒红菇、墨汁鬼伞、红网牛肝蕈等。潜伏期为10余分钟至6小时。患者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流涎等。重症患者愈后不良,病死率高。


2.2神经精神型引起中毒的毒素有毒蝇碱、蟾蛛素和幻觉原等,主要存在于毒蝇伞、豹斑毒伞、角鳞灰伞、臭黄菇及牛肝蕈等毒蘑菇中。潜伏期6~12小时,中毒症状除有胃肠炎外,主要有神经兴奋、精神错乱和抑制,也可有多汗、流涎、脉缓、瞳孔缩小等。病程短,无后遗症。

2.3溶血型如鹿花蕈(也叫马鞍蕈),所含马鞍蕈酸为溶血毒素,可使红细胞大量破坏,引起急性溶血。这种毒素抗热性差,加热至摄氏70℃或在胃内消化酶的作用下可以失去溶血性能。潜伏期6~12小时,除急性胃肠炎症状外,可有贫血、黄疽、血尿、肝脾肿大等溶血症状,严重者可致死亡。

2.4肝肾损害型主要由毒伞、白毒伞、磷柄白毒伞等毒蘑菇引起,毒素主要为毒伞肽类和毒肽类。毒素耐热、耐干燥,一般烹调加工不能破坏,毒素损害肝细胞核和肝细胞内质网,对肾也有损害。一个约50g的白毒伞菌体足以毒死一个成年人。潜伏期6小时至数天,病程较长,该型中毒病情凶险,病死率甚高。

2.5呼吸循环衰竭型这类毒蘑菇毒素不详,中毒主要引起呼吸与循环衰竭。潜伏期20~60分钟,最长达24小时,死亡率高。以中毒性心肌炎、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呼吸麻痹为主,有的病人初发时有呕吐或腹痛,头晕或全身酸痛、发麻、抽搐等。

2.6日光性皮炎型在胶陀螺(又称猪嘴蘑)中含有光过敏毒素,误食后身体的暴露部分出现类似日光性皮炎的症状,如面部肿胀,疼痛,特别是嘴唇肿胀外翻,形如猪嘴。

综上分析,野生蘑菇虽然味美,但有毒无毒不易鉴别,一般人缺乏识别有毒与无毒蘑菇的经验,很容易将毒蘑菇误为无毒蘑菇食用,而且很多野生毒蘑菇常规烹调方式不能破坏其毒素,中毒后症状复杂,又无特效解毒药物,中毒死亡率极高。全国各地每年都有因误食野生毒蘑菇而中毒死亡的事件发生,因此卫生部门警示群众切勿采食野生蘑菇,谨防中毒。

(收稿:2013-11-08

参考文献

[1]周巍,尹健,周颖.豫南地区野生大型毒菌资源与利用[J]中国食用菌,2004,23(1)8-10.

[2]贺新生,张玲,康晓慧.神经致幻毒菌及其毒性[J].中国食用菌,2004,23(2)10-12.

[3]郑文康,赵世文,杨华智.一起误食毒菌引起中毒的调查及分析[J].中国食用,1998,17(5)6-7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8e242da49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