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时间:2022-08-18 00:10: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诗经》中的爱情诗浅析

【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的源头。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有极高的地位。它所收集的各类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几千年来尤为人们喜爱并传唱不衰的则是其中70余篇关于爱情婚姻的诗歌。关于爱情方面的文化启蒙,是《诗经》的精髓所在,其中的爱情诗,纯真、热烈,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情感生活,写出了可贵的人性之美,真正深人到了人的灵魂深处。

【关键词】:诗经 爱情 女性 悲剧色彩 一、诗经中爱情诗产生的背景

《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的产生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即当时的经济基础和思想意识、文化状况等因素。同时,这些诗又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

从经济基础看,《诗经》时代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处于很落后的阶段,虽然已经进入了父权制社会,但母系文化的残 余还存在。农业逐渐成为社会的基础,但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人们之间的关系比较简单,情感比较淳朴。

从政治背景看,战争的持续不断,徭役的繁重,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婚姻爱情诗的创作。因而,《诗经》时代是战乱没有平息的时代。这表现在诗中,就是产生了大量的思妇诗,还有一部分思夫诗。在这些诗中,表现了征夫思妇之苦,再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

从思想文化看,周代的礼乐文化和汉代的宗法观都对文学作品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乐文化渗透在周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诗经》中很多婚姻爱情诗,都有礼的痕迹,但还有很多自由的吟唱。

二、诗经爱情的悲剧色彩

《诗经》千载而下,其能感动一代又一代读者,生动的形象、优美的语言固然重要,然而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诗经》爱情诗中女性形象本身固有的悲剧色彩更促成了它的久唱不衰。

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悲哀情绪,我国古代的文论家们一直都非常重视。他们认为悲剧最具打动人的魅力。《诗品》正文评论作家时,往往重视是否善写怨情。其被列入上品的作家,善叙悲怨之情是一个重要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文学批评的盛世,而其时的评论家们都重视悲情的表现,且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悲哀怨恻之情比喜悦欢乐之情更具打动人的力量,悲剧有更强的感染力。

而《诗经》爱情诗是不是以情,而尤以悲情取胜呢?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以述怨情为《诗经》的功能之一。司马迁在《史记·自序》中说:“诗三百篇, 篇,为情而文,......志思蓄 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正,此乃为情而文也。”①朱熹有着类似的论断:“凡《诗》之所为风音,多出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歌,各言其情者也。”②他们都肯定了《诗经》之抒情,尤其是抒悲情的美学特征。而作为本身就是言情之作的爱情诗,在抒女性哀怨凄恻之情方面则更胜一筹,而女性形象的悲剧色彩也成就了《诗经》的爱情诗。

女性在与自身的冲突中困守一方。在与社会、男性的冲突中,女性美好的愿望、热烈的挣扎中成为爱情的困守者。《秦风·蒹葭》《周南·汉广》《陈风·月出》等诗篇中,在男性眼中朦胧迷离、可望而不可及的几位女性即是例子。在河边寻觅意中人的情景:秋晨清露、碧水连天、蒹葭凄凄、烟波渺渺,寻觅者徘徊往复,神思恍惚,意中人若存若亡,忽隐忽现,诗中寻觅者的形象如此鲜明,仿佛可以看到这位痴情人游魂般地长久踯躅追寻。可是被追求者却又是如此朦胧,我们只模糊可见其犹豫、飘逸的身影。崎岖、漫长、曲折的道路,也带有几分象征的色彩。朱熹说:“当秋水方盛之际,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一方,上下求之


皆不可得。”⑤这位可望不可及的女性,正是渴望爱情,又怕受伤害而徘徊不敢前的代表,也是《诗经》爱情诗中大胆追求爱情之女性与遭受爱情损害之女性的折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月出》,这首诗里,皎洁的月色,美人的倩影,恼人的思绪交织在一起,创造出一个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意境。更不可忽视的是追求者的忧愁与被追求者的朦胧迷离给这首诗抹上了悲剧的色彩。《汉广》一诗,同样在追求者与被追求者之间架起了一段长长的距离。男主人公一方面觉得毫无希望,另一方面又有更强烈的希冀。“之子于归”就是由希冀而生出的想象。其实那个女子岂不是失望中包含着希望,希望中包含着失望,但举步维艰,不知何去何从。

爱情是人类情感世界中最有魅力的花朵,是人类永远追求的美好理想。 《诗经》时代的人们对爱情有着痴迷执着的追求和精诚专一的态度。 《周南·关雎》的首句就以雎鸠和鸣起兴。 关于雎鸠,闻一多在《诗经通义》中说:“相传此鸟雌雄情志专一,其一或死,其一也就忧思不食 ,憔悴而死 ,极笃于伉俪之情。”古人也认为这种鸟有固定的配偶,从不相乱。这说明,在上古时代人们就已经十分推祟那种情志专一的爱情, 表现出对爱情的正确认识和严肃态度。如《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 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优美深情的恋歌, 营造的是扑朔迷离的梦幻般的诗境。 秋水、蒹葭、所思的“伊人”都笼罩在茫茫的雾中。一个深秋清冷的早晨,在寂静的水畔,伫立着一个苦苦思念的人。 为心中的渴念,痴情的人儿想像“所谓伊人”就在不远的地方,在梦幻的想像中,彼此遥遥相望。 这首诗再现了热恋中的人对爱情的痴迷与执着:路途艰险阻挡不了,一次次的失败也不能退却,他要不 畏艰辛地去追寻。《卫风·氓》中叙述恋爱时写道:“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即见复关,载笑载言。 ”见不到情人就整天以泪洗面,痛苦流涕,相思不尽;见到情人就快乐如小鸟。痴迷的情感中几乎失去了自己!满世界都是自己心爱的人,似乎没有了心爱的人整个世界都暗淡无光!再看《邶风·柏舟》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髧彼两髦 ,实维我仪。

之死矢靡它。 母也天只! 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 髧彼两髦 ,实维我特。

之死矢靡它。 母也天只! 不谅人只!

这首诗描述一位痴情的女子要求婚姻自主而反抗母命,至死不改初衷。 在漂荡着柏木船的河上,她爱上了一位小伙子,她纯洁无邪痴迷于爱情,而亲爱的母亲却断然反对。 为了执着于爱情,温顺的弱女子发出“之死矢靡它。 母也天只! 不谅人只! ”的呐喊。 读着这首诗,可以亲切地感受到少女那“之死矢靡它”的痴情和她执着追求爱情不管礼教束缚、管外界压力的坚毅刚强。她对少年男子的追求和爱慕可谓一往情深、宁死不易其志。正是因为有这份痴迷的情、至诚的爱,才会让她如此去抗争,不顾一切地对抗亲情。面对着强大的世俗,她抱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誓死捍卫着爱情的尊严,用死亡来为爱情作证。 三、《诗经》爱情对后世的影响

《诗经》中的爱情诗直率坦诚,活活泼泼,纯正而健康,展现着无限的生命力,与后代的文人诗不同。文人诗在表现情爱时,多采用像“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一类的迂回表达式。而《诗经》大多用直抒胸臆式。后代的各种民歌继承了这一特点。如潮州民歌、客家山歌、西北花儿等。《诗经》中人们在春社活动中自由择配的习


俗,至今仍被一些少数民族保存着。 如广西凤山县山乡的少数民族,其青年男女,各于正、二、三月之子日,于一定之地点, 分为两队, 各持红绿色带结成之圆球, 互相接抛, 为配偶。 其接抛圆球以配对的习俗 正是上巳恋爱的延续[6《诗经》时代就有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一夫一妻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成了婚姻上的固定不变的道德法规。这些法规影响了所有的人,又进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习惯势力, 再加上统治者们的倡护,就形成了一种婚姻上的桎梏,成为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婚姻不自由的根本原因。 《诗经》中的爱情和谐、自由、平等,是所谓的“真性情”与“真爱情”,是后代子孙永远追寻的美好理想。它激励后世的人们为了争取爱情和自由,勇敢地与封建礼教抗争。 《诗经》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在人类最原始、最质朴、最热烈又最复杂的爱情生活的叙写上,所表现出来的手法与技巧是高超的。在今天看来,些诗,无论其表达的思想内容,还是艺术特色直至其文化价值都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与借鉴的。

【参考文献】 1】吴广义,《诗经》爱情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影响j,阴山学刊,19952 2】李文禄,宋绪连.古代爱情诗词鉴赏辞典[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904f08828ea81c758f578d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