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肯定可以出高徒

时间:2023-03-11 00:07: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名师肯定可以出高徒,但高徒并不一定是名师造就的。我想说的事实是,名师的核心功能是把徒弟教好,而不是去选择好的徒弟来教。

如《论语》中所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教师要想让学生学科成绩优异,就一定要关注到他们总成绩的进展情况;教师要想让学生学习成绩优异,就一定要关注到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尊重起点的教育才真正有效

在一些薄弱学校里,教师对差生源的抱怨层出不穷,但当你问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你针对这些后进生采取了哪些有针对性的行动时,有些教师又说限于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和各种各样的考试规定,要采取针对这些后进生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基本上不可能的。于是,他们教育教学工作就演变成了“抱怨起点”和“幻想终点”的结合。 当教师不尊重后进生的起点,而是忽略后进生的起点时,教师不但在知识上的传授上让学生因为没有足够的知识基础而理解不了,还会导致后进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是抱怨而不是尊重,使得师生关系不是形成“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良性循环,反而陷入了“恶其师而疑其道”的恶性循环中。

记者:什么是尊重起点的教育



周彬:其实,教师不大可能从学生的真正起点开始实施教育但是,虽然教师不大可能从学生真正的起点开始教育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忽略学生的起点,与之相反,我们更要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起点。如果我们尊重了学生的起点,那么就意味着每一位坐在教室里的学生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教师不能把学生当做装知识的容器,而是要把他们当成需要延续的故事中的主人翁。可是,你要去延续学生自己的故事,你不应该先了解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吗? 说实话,教师之所以说累,并不完全是因为身体累,而是因为教书教得心累。

谁不希望自己的学生一学就会?谁不希望自己的学生考出顶呱呱的成绩?谁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有个美好的未来?可事实上,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顺利地实现理想。比如,大部分学生都不会考出顶呱呱的成绩,一方面是学生自己的确没有学好,另一方面是因为成绩的顶呱呱只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不是一个绝对标准。不管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学得有多好,可重点大学的招生名额永远只有那么一点。当然,如果重点大学的招生名额急剧扩大了,估计重点大学也不再是重点了。教师教书教得心累,主要是因为对学生的期待值和现实状况之间的落差太大。

我们对学生的期待值合理吗

记者:当我们抱怨生源太差,当我们抱怨学生学习不够努力时,是否追问过自己,我们对学生的期待值是否合理呢? 周彬:我们为学生划定的期待值来自哪里?是来自于对学生学习历史的客观分析,还是来自于对学生学习未来的科学预测呢?估计都不是,我想,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期待值更有可能来自于对课程标准的简单比对,来自于对教学计划的刻板执行,来自于对考试进程的简单顺从。并不是说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对学习目标的计划,不能够比对课程标准,不能够执行教学计划,不能够顺从考试进程,而是不能简单比对、不能刻板执行、不能简单顺从。 当我们不尊重学生的起点时,自然不能够为学生选择到一个科学的终点。于是,我们只能用一些抽象的标准来为学生划定一个终点。可是,如此一来,问题就产生了,虽然这些终点看起来非常理想,甚至还显得非常诱人,在理论上也是无懈可击的,但这些终点势必会远离学生的学习现状,甚至会背离学生的学习历史。


当教师只是抱怨几个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时,从概率上讲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即使教师了解到了学生的学习现状,但限于班级规模,也不得不在课堂上让一部分学生跟不上,让另外一部分学生“吃不饱”。当教师并不是抱怨几个学生,而是抱怨学生整体生源太差时,这就不再全是学生的问题了。学生的学习没有跟上这是肯定的,但每一个阶段的教育都拔高了教学与学习目标,这可能也是导致学生越来越跟不上的根本理由。 记者:我们应该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周彬:要解决上面那些甚至更多的教育问题并不需要太多的教育理论,之所以现在还有这么多明显的教育问题,并不是因为教育理论不够用,而是因为我们并没有真正地把教育理论当回事儿。

我还是以对学生学习起点的尊重为例。我相信绝大多数教师都听说过“最近发展区理论”,简单一点说就是我们常讲的“跳一跳,摘桃子”。在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看来,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我可能在理论上的阐述过于复杂了,实际上就是希望教师在确定学生期待值(包括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时,既要做到对学生未来的科学预测,又要做到对学生过去的全面回顾,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可能为他们设定出一个可学又可教的区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916813390c69ec3d5bb75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