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恋文献综述报告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早恋文献综述报告 一、早恋的基本概念 早恋是指未成年男女建立恋爱关系或对异性感兴趣、痴情或暗恋,早恋行为是指在青少年在性生理发育的基础上,也是心理转化为行为的实践。“早恋”是一个本上概念,它是一个60年代开始产生并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概念。(阚志强,2000) 由此可见,在中国对中学生恋爱的看法不够全面,不够端正。 二、早恋的成因 (一)内部原因 1、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发育。 青春期是从童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不但形态、生理正在发生着急剧变化,而且个体心理也发生剧烈变化,开始对性意识发生兴趣,对两性关系已有朦胧意识,但又不十分清楚。他们由对同性好感转向对异性好感,容易出“早恋”现象。(王英春,顾喜芹,2007) 2、模仿心理 由于当今文化市场上的各种文化产品良莠不齐不良的音像制品和地摊文学等文化垃圾对学生思想毒害极深。(申卫平,2007) (二)外部原因 1、社会越向前发展,人的思想观念就越开放。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人的活动范围、接受信息的量扩大人与人的交往就越频繁。频繁的人际交往的结果是异性交往机会的增多这自然使“早恋”的概率上升。(梁卓欣2005) 2、成人诱因。成年人的言谈举止是无意的刺激诱因。。 3、现行教育机制。长期以来,学校过分强调学习成绩,机械地要求学生学习、学习、再学习,却漠视对他们心理健康、性健康的教育。(林文,2005) 三、早恋的影响 (一)负面影响 1、影响学习。众多的调查表明,早恋的青少年中有不少成绩优秀、出类拔萃者,但因为早恋,使他们过分好奇、兴奋、痴迷,过分沉醉于爱的幻想着,再也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有的甚至厌学。 (雷相渝,2007) 2、容易走上犯罪道路。中学生谈恋爱时一般会过分地关注自己的形象,男同学喜欢显示自己的大方。在得不到父母资助的情况下很可能会铤而走险,做出违法的事情(康成,2004) (二)正面影响 1、从心理学角度看,恋爱这种体验往往随之会升华成对生命的尊重、对恋人的责任、对人生幸福的理解。这是认知的进步。 2、从社会学角度看,少年渴望异性的交往,异性的交往给双方带来智力的互补、性格的互补和感情的欢愉,同时引发他们比较同性交往和异性交往的区别,学习交往的方式,把握感情的分寸,一旦由群体交往发展到一对一交往恋爱关系以后,他们将承受社会环境的种种暗示,遭遇道德规范、社会习俗的层层约束,他们将不得不审视自己的感情经历,判断自己行为的正误,设想坚持、放弃、妥协、抗争或是改换交往方式等之后产生的后果,选择既不背叛感情又能被环境接纳的适宜对策。他们的价值观和社会化成熟度,将受到严峻的考验。生活难题逼迫他们加快社会化的步伐。(闵乐夫,2002) 3、中学生之间的异性交往,不应把它看成是“早恋”而应该把它当成“早练”即让学生在穴校学习阶段就开始练习异性之间的交往。经历“早恋”,不论结局如何这段恋情都会提供给当事人正反两方面的借鉴加快了他们的社会成熟。(陈一筠,1991) 四、如何正确对待早恋 (一)、学生自身 1、学生由于自控能力差异性之间过多的单独交往容易陷入爱情的盲区滑入异性交往越轨的深渊。因此应增强自己的自控能力,男女同学之间自然交往,适度交往这样不仅有利于学习进步而且也有利于个性的全面发展。 2、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认真搞好自己的学习。要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正确的世界观,形成自信、乐观、进取、开拓的心理品质。(满洁,2006) (二)、家庭方面 1、孩子出现早恋现象,如果父母耐心倾听和信任尊重,可能会提醒孩子反思自己情感的选择;而父母急躁的审问和粗暴的干涉,能把本是单纯的同学关系催化为恋人关系,甚至是更糟的情况。 2、家长还应更新教育观念,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一切从尊重、理解孩子的感情出发,指导青春期的孩子正常的异性交往。而一旦出现早恋现象,也不要硬性扼制,而是在尊重他们人格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尽快走出情感误区。(满洁,2006) (三)、学校方面 1、加强中学生的青春期教育。青春期教育应以性教育为核心内容通过性教育使学生通晓某些性心理知识,并正确对待自己身体发育的变化。青春期教育要与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通过教育使他们明白青春期的情感应受到道德和理智的控制。同时开展心理咨询,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从心理方面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用科学知识帮助他们解读青春的疑惑。 2、教师在对待早恋问题,给予积极恰当的指导。如果出现学生早恋,教师不要一味地压制,也不要听之任之,而是要耐心细致地进行“心理疏导”。(邓良勇,2007) 3、对于早恋现象,我们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高压强制的政策,以正面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自我教育、调节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使早恋问题不再神秘化。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学生正确面对早恋问题,从而摆脱早恋的困扰,走上正常的人生轨道。(李冰玲,2007) 参考文献: 1、阚志强.慎提“早恋”[J].山东教育科研,2000,12. 2、梁卓欣青少年的“早恋”问题与教育浅议[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 3. 丘彩萍 《如何对待青少年的早恋问题》.[J].《中国当代医学》,2007年7月第6卷第14期,第106 4、林文.对青少年“早恋”问题的理性思考[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4(1). 王英春,顾喜芹.《初中生“早恋”现状调查与应对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导航》,2007年4月,第44-45页 5、满洁.浅谈中学生早恋的原因及对策[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2 6、申卫平:中学生早恋调查及分析,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集 7、郑春梅.《中学生早恋的原因、危害及预防》.[J].《吉林教育》,2007年10月,第57页 8、康成:浅析青少年早恋[J].现代教育科学, 2004, (4): 51~53~5 9、王海花.《中学生早恋现象及心理导航》.[J] .《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07年 12期,第154-155页[15]李海洋.《处理中学生早恋问题的对策》.[A].《理论观察》,2007年第3期,第 187-188页 10、雷相渝:浅谈中学生“早恋”[J],成功(教育), 2007年01期 11、闵乐夫.对“早恋”的再认识及教育对策。[ J].中国性科学,2002, 3(1): 8~11 [18]12、12、陈一筠:对青春期男女交往的正确引导[J],中国健康月, 1991年02期 13、邓良勇:疏导中学生早恋的几点做法,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21] 潘家玲,孟志中.《关于“早恋”教育对策的案例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5期,第6-8页 14、李冰玲:关于中学生“早恋”现象的思考。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95e27f1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0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