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后感 读完恩格斯在马克思目前的讲话很深刻地很体会到这篇悼词感情深沉以及其含蓄。不仅能感受到恩格斯对于友人登极乐世界的不舍还有对世界失去一位历史伟人而感到惋惜。因为恩格斯在无产阶级的地位决定着这篇悼词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必须是含蓄的。他不能把自己异常悲痛的情绪完全带进悼词,因为马克思主义者悼念自己的领袖人物不单是为了寄托个人的哀思,更主要的目的在于准确地评述他们的思想和事业,以便教育和鼓舞战斗的无产阶级和广大革命群众。他的巨大的痛苦,复杂的感受,深刻的理解,几乎全被浓缩在“——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这半句话里。这半句话不仅仅唤起人们的痛悼,而且启发人们思考:人类失去了“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个头脑”。 我们今后应该怎样做?恩格斯并没有从个人之间的特殊关系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他是代表整个无产阶级讲话的。悼词对马克思的悼念和评价融为一体,显得更有分量,更令人感奋。无产阶级运动好不容易发展到一个程度,无产阶级的领导阶层不能因为马克思先生的逝世而气馁而是怎么在短时间从悲痛中爆发。另一方面,也许是更值得说明的一个方面,就是恩格斯先生在这里表达的思想感情还不单纯是痛苦,它有着更深刻的意义。这一点似乎没有引起应有的注意。譬如说,为什么要把马克思的逝世写做“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呢?事实上是恩格斯先生作为一位朋友一位为无产阶级运动共同奋斗的火棒对马克思先生的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活着就要工作和战斗,丧失了这种能力而活着,他的精神痛苦是难以忍受的,恩格斯深知他这种极其宝贵的性格,所以虽然马克思的逝世对生者说来是可怕的不幸,但为死者着想,但是恩格斯现身认为马克思安详地死要比无能为力地活着好得多。把这方面的内容充分发掘出来,有助于了解马克思的为人和思想性格,也会加深体味作者对马克思所怀有的极其深切动人的阶级感情。这篇悼文无声地为世人展现了马格斯的阶级感情以及恩格斯与这位战友不需过多言语描绘的深刻感情。 读其内容不由地深深地被感动的。文章语言典雅,结构精致,言简意赅地阐述了马克思的经历、观点和意义,堪称是一座具有崇高风格的建筑,令观者身不由主的沉浸于其中,仰慕、赞叹、萌生追随之心。马克思与恩格斯这两位革命巨人之间的友谊,是世界上的任何友谊都没法比的。马克思对恩格斯的才能十分敬佩,说自己总是踏着恩格斯的脚印走。而恩格斯总是认为马克思的才能要超过自己,在他们的共同事业中,马克思是第一提琴手而自己是第二提琴手。《资本论》这部经典著作的写作及出版,就是他们伟大友谊的结晶。读完这篇悼文更能深刻体会。这篇悼文对马克思的成就,思想,坚持的理念做了简短的回顾和复述。 马克思作为思想家在他所处的时代,不同于虽有“思想”,却不科学的空想家,也不同于哲理深邃,但政治守旧的学问家。他厌恶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鄙视逃避斗争,躲进书斋,不断逃避现实的懦夫。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除了真理,他什么都不崇拜;为了真理,他什么都可牺牲。他的风格,也朴实得像真理。仅写《资本论》中关于英国劳工法的20 多页文字,他就翻遍了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所有蓝皮书。他用40 年心血铸就了世界工人阶级的“圣经”,其所得不够偿付他写作时花去的烟钱。可见科学无市价,真理无国籍!他能阅读西欧一切国家的文字,但为了研究俄国问题,50 多岁时又开始学习俄文。他坚持献给人民的,应当是最好的。这种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以及敬佩。为了无产阶级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出现为无产阶级运动有了指明灯有了奋斗的目标有了前进的动力。“一是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二是马克思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恩格斯赞叹道:“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而马克思做到了并且出色。只有马克思的两个发现揭示了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为先进阶级和进步人类开辟了不断接近真理和创新发展的广阔道路。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他所从事的不是以往那种政权到手就大功告成的政治革命,而是无产阶级以改变旧世界,创建新世界,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为历史使命的伟大社会革命。它包括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环境与人的一系列改造,其间执政与管理、建设与改革、物质与精神、一国与国际相互关联而不可割裂对立,都是这一革命题中应有之义,因而是一个世界性的不断发展而又区分阶段的漫长历史进程。马克思正是站在这一高度,认定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内的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他既当先进阶级的卫士,又是新型革命的导师,从而根本不同于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领袖,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革命家,以及在工人中活动的密谋主义者、布朗基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当然也不是人们所“解读”的民主派、人道主义者、和平改良主义者以及“自由个性”主义者等。 纵观历史马克思先生的出现正如文章最后一句说得那样“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af070ce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d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