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文本赏析之欧阳理创编

时间:2022-09-04 05:07:1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欧阳阳理创编 2021.03.04





时间:2021.03.05



创作:欧阳理

内容摘要:《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先生的散文代表作品,文章紧扣这一意象,用灵动娴熟的文字,吸引读者全方位地调动听觉、视觉、嗅觉、味觉以及触觉,把握感官经验,如临其景,如历其事,从而进入作者丰富而深邃的情感世界。

关键词:《听听那冷雨》 文化 古典文化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如何来欣赏它呢?我认为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雨之味——潮湿凄冷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萧萧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惊蛰虽过,料峭春寒,扑面而来不是温暖的杨柳风,而是那淋淋漓漓、淅淅沥沥的萧萧的冷雨,这冷雨的意象给人潮湿凄冷的感觉,一时间,天潮潮地湿湿,仿佛这天与地,还有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甚至思想都浸润在潮湿的雨气之中。文章一开始,就这样把读者扔到了铺天盖地的雨的世界,彻头彻尾地淋上一个雨季的冷雨,读来顿感入骨髓,润心灵,在雨里风里,跟着作者走入霏霏更想入非非。这霏霏的感觉让人产生非非的遐想,它不仅使人感到冷雨的形象鲜明生动,更使人联想到在这冷雨中情感蕴藉的作者,以及作者心中浓郁的乡愁。如此,从感觉出发的描写就产生了诸多象外之象味外之味 .雨之色——黑白灰暗

欧阳阳理创编 2021.03.04


欧阳阳理创编 2021.03.04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七十年代的台北不需要这些,一个乐队接一个乐队便遣散尽了。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寻找。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

读到这些文字,我们又不由地跟随余光中先生笔触,仿佛置身于黑白片的味道的雨中台北街头,回顾黑白片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伫立雨中,满眼皆是灰或黑的暗调。台北本来富庶繁华,历史原也色彩绚丽,然而为何在作者眼中却呈现出灰暗、单调的色彩呢?他要借此传达一种怎样的心情?

我们知人论世,溯流寻踪,探寻语言和语言传递感觉背后的答案,终于在一番寻觅探访之后发现,之所以全文笼罩在黑白灰暗的色调之中,那是因为:一是台湾的雨季很长,雨天总是灰蒙蒙、雾蒙蒙的。二是对七十年代大陆的文革政治运动涤荡文化,感到痛心忧惧。三是安东尼奥尼的片子所传递出的信息也呈现出灰暗的色彩。四是母亲去世,自己悲痛欲绝,眼中一切景物都失去了颜色。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缘文入景,由景入情,从感觉出发,细细品味,一步步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雨之声——凄切缠绵

作者在文中几乎把听觉、视觉、嗅觉甚至味觉都调动起来,和触觉的融为一体。但是,这些都是为了陪衬听觉,在听觉上表现雨的美感,也就是乡愁的诗意。 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的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作者借鉴汉赋的铺排手法,并且骈散结合,长短参差,力求行文节奏缓疾有致,如歌行板。读者从字里行间获

欧阳阳理创编 2021.03.04


欧阳阳理创编 2021.03.04

得的感觉就像是作者记忆中江南的秋雨,或长或短,或缓或疾,文字的节奏就像是合着秋雨的节拍,随之跳动,随着情感的需要,跌宕起伏,当情到浓烈时,甚至连标点符号都可以省去,连成一气,读来音律优美,情韵俱生。又如:

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

疏雨滴落在梧桐叶上的声音和骤雨敲打在荷叶上的声音,对于俗心人听来,两者并无殊异,不过尔尔。但在作者敏感的心中,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且更笼上一层凄迷了。这种凄迷的美感,我们读来似曾相识,因为它来自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疏雨滴梧桐唤醒了我们对李清照词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记忆。而雨打荷叶之声,则可以认为是化用了元好问《骤雨打新荷》的诗句:骤雨过,琼珠乱撒,打遍新荷。除此之外,文章中引用或仿用中国古典诗词典故就有十多处,可以说是信手拈来,涉笔成趣,表现出作者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由此可见,余光中的愁怅是一种乡愁,而且不是一般的乡愁,而是一种文化乡愁,是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与眷恋。

然而,让人痛心的是,这些慰藉心魂的的雨声,最终也消失了,瓦的音乐成了绝响。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台北迎来了公寓的时代,所谓的现代文明一步步地挤压着传统文化的空间,也一步步逝去。阅读至此,似乎有一股隐然其中、苦涩悲怆的意味自心间溢出,又似乎听到有悠悠钟声自旷远山寺飘然而来,将不尽之意寄寓在言语之外。

时间:2021.03.05



创作:欧阳理

欧阳阳理创编 2021.03.04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b8676dca4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