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时间:2022-09-04 05:07: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教材的编排正是从这一点出发的。专题的名字(“慢慢走,欣赏啊”)显示了专题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去欣赏、体悟美。而这一板块(一花一世界)则更注重让学生于细微处去品读,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从这个意义出发,我希望以一种常态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审美力,品读玩味文章,而不愿意以一些精美的画面来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苏教版必修教材在专题的排列上显然不是并列的,而是一种层递的关系,后一专题是前一专题的拓展和深入。必修二的教材编排让学生在珍爱生命、热爱和平的大前提下,再来感悟生活中的美,别有深意。 2、教材编排的特点、重点和难点

文章以作者在不同地方听雨、看雨、感悟雨,串起了一系列人生的感悟,表达了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的眷恋,同时也表达了对传统意趣、永恒理想的追求。文章写的典雅、细腻,极富诗情画意。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把景物写的很有层次性和美感,通过栩栩如生的描摹,把听觉、视觉、味觉等感官的感受写的生动可感,读着文章就像和作者一起体验生活,有着身临其境之感。行文中,作者决不忽略文字的美感价值,注意词语的音韵美,化古求新,别具一格。

因为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应抓住最突出的特色,精研细思,从而积累知识,培养学生对美的领悟能力。所以本课的学习重点我拟定为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而后者也是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说目标

1、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3、涵咏品味中,培养学生对祖国、家乡以及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文学鉴赏的更高要求是:“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说学情

1、说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习过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对这样一位作家进一步的了解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无疑是很有帮助的。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高中语文学习以后,学生已有相对独立的阅读分析能力,对生命和生活也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会自己去发现美、赏析美,因此要求学生能在上课前作充分的预习,对文章涵咏品味。

2、说学习方法和技巧

诵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领悟文本情感,陶冶情操。在经过必修一第一专题的学习以后,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朗读技巧,本文是一篇语言有诗化倾向的、感情深沉真挚的散文,在教学中应用充分的时间以更多的方式让学生来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体验,在感悟体验的基础上美读。

同时适当地对学生作鉴赏方法的指导。

3、说个性的发展和群体的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关注所有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同时让那些审美感悟能力更强的学生很好的展示自我。 说教法学法:

1、涵咏法

(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曾论: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咏,切己省察。周汝昌:治学不易,要有才、学、识、德、勇、毅、果、静、谦„„也要有悟。悟有顿、渐之分:顿是一见即晓,当下即悟;渐就是涵咏玩味,积功既久,忽一旦开窍,洞彻光明。以我的体验,中国文化和艺术最忌一个字:死,最宝贵的是:活。要教活学生,就要教他们这种涵咏玩味的功夫,不是照本宣科,不是读死书。 2、美读法(体验性默读、多形式朗读) 说教学过程

预习:

1搜集有关作者的材料,学习“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于散文,对作者的了解尤为重要。余光中散文的重要主题是他在诗歌中反复吟唱的乡思乡愁、故国之恋,他的散文以其独特的体验浓浓的乡思,拨动着作者的心弦。学生已经学过余光中的诗歌《乡愁》,这一点不难理解。 2反复阅读文章(涵咏玩味),评点

3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片段,进行赏析(以便课堂交流展示)

(班德瑞的音乐——《寂静山林》作为整堂课的背景音乐)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的记忆中有多少描写雨的诗句呢?

(诗句导入,通过古典诗句的吟诵,初步感受雨的意境。 (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杏花春雨润江南”孟浩然的“夜来风雨声,忽落知多少”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清照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过零丁洋》中:“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秋风秋雨秋煞人”

同样是雨,意境却是不同的。雨寄托着诗人的喜悦,承载着离别的相思,吟唱着人生的豪情,演绎着境遇的起伏„„那么用散文的形式来描写呢?若再带上作者对家乡、故土的思念,雨将能引发我们多少感慨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控制在3分钟之内。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来谈谈读完全文的感受。

2、学生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划出表明作者感情的句子。 明确:“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无论赤县也好„„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要领略„„仍需回中国。„„云缭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由来予人宋画的韵味。“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更笼上一层凄迷了。“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但不久公寓的时代来临,台北你怎么一下子长高了,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

3学生思考:暗含作者感情的句子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空间什么时间什么样的现实情境下的思想感情?并在小组内交流。(板书)

辽阔的空间(横) 美国-台湾-大陆(江南、四川„„) 晌午-黄昏 四月-七月

那“ 悠邈的时间(纵) 春雨-秋雨 少年-中年 古(太初)-今(公寓时代)

纵横交错 中年过后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

的现实感 永恒理想的追求

4、主旨的把握:(学生再一次整体把握全文)

《听听那冷雨》以作者在不同地方听雨、看雨、感悟雨,串起了一系列人生的感悟。作为一篇抒情散文,写了他在美国、在台湾、在大陆的感受,思绪超越了辽远的时空。 作者以“听雨”为主线,用“冷雨”将少年生活的回忆、古诗画的意境和现实感等会聚在一起,编织成一曲情感委婉浓郁、意境深广幽远、旋律节奏优美的文字乐章。

(三)精彩语段赏析(方法:不同的角度、想象画面、关键词语等)

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谈谈为什么(欣赏的角度) 具体操作:

学生谈——进行方法指导——再赏析——学生读——朗读指导(示范点拨)——学生美读

(诵读是一门用声音进行再创造的语言艺术,其基础是诵读者对文本的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

1)多角度写雨

重点赏析“听听,那冷雨„„”

赏析:多角度写雨,主要写听觉,然而也调动了视觉、嗅觉等多是感觉对雨进行描绘,将雨景、雨声雨意形象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创造性地描绘了“雨”这一诗情的意

象、“听雨”的意境。

“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

赏析:凄迷比之凄凉、凄清、凄楚更多了模糊之意,情感上更多了怅惘。朗读应能把怅惘之情读出来。

“一打少年听雨„„;二打中年听雨„„;三打白头听雨„„”

赏析:(化用前人诗词)“少年听雨”作者回味意气风发的少年生活,是为下文表现的人生乐少恨多,表现老境孤寂凄凉作反衬;“中年听雨”作者回味壮年听雨的苍凉,既是与前文少年生活作比较,呈现出青春美梦的破碎,又是为下文写老年苦涩的境遇作铺垫;“白头听雨”表现了作者看破红尘、无可奈何、万念俱灰的绝望情绪,,回顾了作者的一生,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视学生赏析的情况来指导朗读)

2)诗化的语言(情景再现、关键词语) 学生可能会找到的一些段落:“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也许地上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等等 明确:(视学生回答的情况补充说明)

a句式长短变化多端,文言口语和欧化语法参酌互用,伸缩自如而紧凑连贯。

b大量叠词的使用,不仅增强了散文的节奏和韵律,而且描写感觉十分细腻,引起读者感官刺激,使人如闻如见,如履其境。

c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手法,别致恰当地烘托出思想情绪。

(四)结语

一滴水能闪耀整个太阳的光辉,一朵花也同样可以反映整个世界的美丽。细心去观察,用心去体会,生活是丰富而美丽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2ab827e31b765ce050814c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