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一、倡导自然生成的课堂。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生成因自然方能体现价值。在当前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会遇到这样一个“困境”就是如何使动态生成成为课堂教学中富有生命力的“亮点”而不至于导致“散乱的活跃”。就需要我们教师全面完整地认识“生成”,辩证理解“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关系。自然生成才应是我们教师追求的目标,我们应多关注学生的内在需要,通过精心巧妙地预设,让生成显得水到渠成,富有生命力。 本人在教学时,先出示1/4,让学生说出:看到1/4你会想到什么?学生通过分一块蛋糕、分一杯水、分一只苹果等回忆并整理了对分数的已有认识,找准了教学的起点。如何将原有知识提升到现有知识呢?这就需要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自然生成。需要教者充满智慧的预设。付老师紧接着用课件展示了一盒巧克力,把它平均分给四位同学,每人得到的巧克力是多少?(1/4)教师追问:你为什么用1/4表示?而不用多少块表示?(生:我们不知道有多少块,只能把这盒巧克力看成一个分的对象,每人分得这盒的1/4),学生不经意间体验到了从对分一个物体认知到分一个整体认知的过渡。学生因不知巧克力的具体数量而产生认知冲突,学生已有的认识在内在冲突的刺激下,自然生成对“一个整体”的认识,真正达到了教无痕的境界。 二、让概念学习具有一定的开放度。 概念学习并不是枯燥的,用概念自身的魅力及教材的内在智力因素让概念学习也有一定的开放度。这一节课中,教师注重教材的开放性和思考性,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如教师提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让学生通过选一选、分一分,折一折等一系列的操作,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理解表示的意义,再通过比较4块巧克力、8颗棋子、12根小棒等都可以看成一个整体的一些物体,认识和理解单位“1”,教师让学生在基本理解的同时去区别单位“1”与自然数的1的不同,从而教师突破理解单位“1”这一难点,教学中教师突出了单位“1”的动态变化、分数与所对应的量之间的联系、“平均分”概念的进一步深入、分数基本性质的渗透。又如“我们身边有这样的整体吗?”“可以表示那一个分数?”既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也让学生看到了分数与生活的联系,感悟了生活中的数学。也为理解分数的意义奠定基础,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建立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师遵循儿童学习概念的规律的同时,创造性的处理教材。在这些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学生在小组合作时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探讨、质疑、创造,并逐步的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较好的体现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的研究者。 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还培养了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亲历探究发现的过程,已不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其本身就是教学的重要目的。教师只有创造性地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相信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思维的空间,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 但是回顾整课的教学,还是存有一些遗憾。比如一些细节上处理还是不够好。在引导学生理解单位“1”时教学过于仓促,应该多举例子,在学生有丰富的表象后概括出单位“1”。还有就是练习的量还是较少,学生在技能层面发展不够。 精致需要别具匠心,艺术需要文化积淀,精彩来自勇于创新,成就来自奋勇争先。或许这就是我此次活动的最大感触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c16463543323968011c92e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