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潮州传统文化 一、课题提出 潮之州,大海在其南,群山拥其北。潮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潮州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一直以来,潮州文化都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与我们的生活融为一体。作为一个潮州人,我们为之自豪。所以,了解我们家乡文化,是我们神圣的责任,我们都应该保护潮州文化,弘扬潮州文化。 二、研究内容 (一)诙谐朴实的潮州歌谣 (二)曲调优美的潮剧 (三)潮州木雕 三、研究过程 (一)明确研究对象为潮州传统文化。 (二)通过查找与潮州文化相关的资料,了解潮州文化的发展历程。 (三)对查找的资料进行分类,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信息。 (四)组员共同商讨,写成研究报告。 四、研究成果 (一)诙谐朴实的潮州歌谣 潮州歌谣俗称“歌仔”、“畲歌”或“畲歌仔”,内容丰富。潮州歌谣有罗织儿童趣语,表达美好愿望,诉说民间疾苦,歌颂正义事物,讽刺邪恶现象等内容。它主题鲜明,感情充沛,语言朴实,通俗易懂。在旧时的中国,潮汕劳苦大众受尽欺凌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有冤无处申,有理没处讲,或三五成群,或田间地头,或榕树阴下,或乐社、闲间,倾吐心声,向往未来,寄托希望,或吟歌解愁,苦中取乐。 1、生活歌 从理论上来说,生活丰富多彩,生活歌的内容也应该比较丰富多彩。可是实际上并不是这个样子。出现在潮州民间的“时政歌”比较少。保存到现的一首《天顶一条虹》,谈的是潮汕民间对辛亥革命的反应。 《天顶一条虹》 天顶一条虹,地下浮革命。革命铰掉辫,娘仔放脚缠。脚缠放来真着势,插支花仔动动戏。 由于许多当时风行的歌谣无人记录而没能保存下来,所以潮州歌谣中描写农事活动一类的数量较少。如: 《放牛歌》 日出东方一点红,老汉放牛到田间。叫伊行猛偏行慢,叫伊行慢偏蹽风。 2.滑稽歌 有的歌谣吟诵的人和事,似乎超出常理,其实是人民抒发心声的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法--嘲讽生活中黑白颠倒的“颠倒歌”。“颠倒歌”反映旧社会劳动人民对封建统治者黑白颠倒反动行径的讨伐,以及坚持平等,坚持正义,反对的强烈呼声。如: 老鼠拖猫上竹竿,和尚相打相挽毛。担梯上厝沽虾仔,点火烧山掠田螺; 老鼠拖猫上竹竿,尼姑相打相挽辫。担梯上厝沽虾仔,点火烧山掠磨蜞。 3.儿歌 潮州歌谣中,儿歌占了很大的比重,优秀的儿歌也不少。大体有三类,一是事物歌,二是游戏歌,三是劝勉歌。前两类儿歌都比较浅显易懂,,多采用白描、直叙和简单对话的手法。念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趣味和意义。如: 一脚雨遮,二脚鸡母,三脚结波(蟾蜍),四脚水牛,五脚唪嗄(蝉),六脚沙蜢蜓,七脚马龙骑(一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种大蜘蛛),八脚马鬼爷(别一种蜘蛛),九脚无人有,十脚阿蟹舅。 潮州歌谣还有许多,按照内容性质的不同,还有情歌、叙事歌、仪式歌及过番歌。潮州歌谣是潮州民间文学的瑰宝,是一个时代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的体现。 (二)曲调优美的潮剧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潮州白字戏、潮曲,主要流行于潮州方言区,是用潮州话演唱的一 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潮剧在国内主要流布在广东东部、福建闽南漳州地区的云霄县、东山县、诏安县及平和县,广泛流行于香港、东南亚、上海、以及西方许多国家和地区,泰国曾经是潮剧在全球的发展中心,现还有泰语潮剧,凡有潮州人的地方就有潮音。潮剧经常在庙会上演出,表示于对“老爷”(指 神明)的尊敬,老百姓也喜爱在非常热闹的氛围下观看,使节日气氛更加浓重,因此,潮剧要比其它剧种更具浓郁的民俗色彩。 潮剧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是一个已有4 4 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主要吸收了弋阳、昆曲、梆子、皮黄等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潮绣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潮剧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各有应工的首本戏,表演细腻生动,身段做工既有严谨的程式规范,又富于写意性,注重技巧的发挥,其中丑行和花旦的表演艺术尤为丰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地方色彩。 从表演上来看,潮剧的角色行当中以生、旦、丑最具地方特色。生旦戏《扫窗会》被誉为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典型代表;潮剧丑角分为十类,其中项衫丑的扇子功蜚声南北,为世所称。老丑戏《柴房会》中,丑角的溜梯功为潮剧所独有,在戏曲界享有盛誉。 潮剧在过去一直实行童伶制,小生、青衣、花旦均由儿童艺人担任,这些艺人长大后,声音改变,即被淘汰,这一体制严重阻碍潮剧艺术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童伶制,并在各方面锐意改革,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演员,使潮剧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 (三)潮州木雕 潮州民间工艺美术是潮汕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发展,推陈出新,以其品类繁多、工艺精湛,充分体现了潮汕文化精致机灵的独特风格。潮州木雕,就是潮州民间工艺美术这片沃土孕育出来的一朵奇葩。 潮州木雕始于何时不得而知,现潮州开元寺天王殿梁架上有一"草尾"装饰的斗拱为唐代遗物,而悬挂铜钟的木龙则为宋代遗物。潮州许驸马府建于北宋治平年间,其建筑装饰木雕亦以"草尾"为主。由此可知潮州木雕唐宋时期即已存在,公元1054年,潮州郡守郑仲重做计时器"漏"时已有"指工绳木,卯金涂漆"的记载。 至明清两代,潮州木雕技艺臻于完美。明末,石窟艺术基本停顿,各大寺院多制木雕佛像及佛器、案几的木雕装饰,出现多层镂雕技术。特别是清末民初年间,海内华侨回乡建造祠堂、豪宅成风,大量采用潮州木雕,使之达到登峰造极发展阶段,现存大量的潮州木雕多数为这个时期的作品。 潮州木雕之所以能历久不衰,流传至今,默默耕耘在这片园地里的世世代代的民间艺人,功不可没,他们更以其呕心沥血之作为潮汕增光、为雕刻艺术史添誉。 潮州木雕题材内容丰富,从花鸟虫鱼、四季果品、江海水族、珍禽瑞兽到民间神话传说、古代戏曲无所不有。就常见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图案、博古、禽兽花果草虫、山水、仙佛人物五类。人物题材多取自《封神演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聊斋志异》等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故事。这些为人民所喜爱的人物形象,被雕刻匠师们反复地表现着。此外,赞美韩愈来潮州作刺史的"蓝关雪",表现明代潮州七贤进京应试的"七贤进京"等,更是独具地方特色的题材。无限丰富的题材,促使木雕匠师们去探求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与手法,根据不同的题材,不同的用途,不同的部位,而单独、交错或综合地灵活运用。 潮州木雕,是我国的一项宝贵的艺术遗产,对于建筑、工艺、雕刻、绘画的发展,都将提供出许多有益的经验。 (四)潮州民间称谓 潮人对父母的称呼,除城市外,广大农村的孩子直至长大一辈子,对自己的父母,很少称呼为“爸爸、妈妈”的,绝大多数叫“阿叔”“阿伯”“阿婶”或“阿姨”。这在外方人听来会感到奇怪或误会,而在潮人中已成为一种风俗习惯。直至现在,农村人大多还是按旧习惯称呼。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c2da695ba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