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文学史研究的意义

时间:2022-12-16 20:29: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追问文学史研究的意义

在我看来,文学史研究具有文学与历史的双重属性。既是文学研究,又是历史研究,是文学与历史的结合。因此文学史研究具有特殊性。

作为文学属性的文学史研究,应当具备基本文学要素:一是艺术感受,二是文献积累,三是理论素养。

一个研究文学的人,如果没有艺术感觉,如果对自己的研究对象麻木不仁,那么,他的文学研究基本就已经走到绝路。文学创作是需要才能的,同样的,文学欣赏也需要才能。如果让你读一千首诗,你能否在这一千首诗里挑出最感动你的诗?每一个年轻人都有艺术感觉,有激情,都会被感动。但为什么有的人可以从事文学创作或研究,有的人却不行,能否把感觉的东西用理性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关键。这就涉及另外两个问题,即,仅有感觉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文献的积累和理论的素养。

什么叫文献的积累?我们常常感叹自己读书不够,大千世界,自己理解能力不够。怎么来读呢?埋头苦读并不能解决问题,很多情况下,只是记住了一些地名和人名,或了解一个大概,仅此而已。即便不吃不喝,把图书馆的书都读完了,又能怎么样?如果不思考,很可能就是两脚书橱。尤其是现在,电子技术那么发达,一个硬盘,容纳那么多知识。用不着去背诵,去炫耀,里面什么都有了。可见,光有文献积累和艺术感觉还是远远不够的。

于是就迎来了第三个问题,研究文学史,总得有一种理念来指导,这理念,其实就是基本理论素养。什么是理论?是否有一种立竿见影、拿来即可为我所用的理论?到今天好像也没有这样一种现成的理论。问题是,文学史研究的人,当失去了一种理论方向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回顾20世纪学术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贡献最大的,或者说,推动一个时代学术潮流变化的那些学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从旧的学术营垒中冲杀出来,接受了现代西方文明的洗礼,他们在新旧之间,在中西之间,寻找到自己的立脚点。这个事实告诉我们,理论的思考,是推动学术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是一种思考,不是任意粘贴的标签,而是融化在血液里的观念。

从历史属性来看,文学史是文学史家研究的产物。历史上的文学是有不同层次的,反映了不同阶层的生活,而文学史很难反映各个阶层的文学状况。

什么是阶层?其实就是人在社会中的不同地位。不同阶层自有不同的文化需求,因而也就有不同的文学形态。其实,这已经进入了社会学的观察范围,即研究一个社会的结构性变化。所谓社会的结构性变化,就是各种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之间的比例关系变化,社会互动关系

1


形态变化,以及规范和调节各种社会互动关系的价值观念变化。宏观上,对整个社会影响极大的结构性变化,包括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所有制结构、就业结构、职业结构、阶级阶层结构、组织结构、利益关系结构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结构等11种重要结构的深刻变化。理论上,可以把这11种结构分为5组:1.社会基础结构,包括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2.社会空间结构,包括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3.积极社会活动结构,包括就业结构、职业结构和组织结构;4.社会关系结构,包括所有制结构、阶级阶层结构和利益关系结构;5.社会规范结构,也就是社会价值观念结构。社会阶层发生重大变化,不再是过去的两分法,而是变成了若干个阶层,就这涉及非常重大的理论问题。

我们的文学史长期以来只关注一个阶层,即所谓的精英文化。虽然不用这个词,但实际所叙述的主要是这个阶层的文学。事实上,文学发展是多样性的,不可能只有一个阅读群体。例如我们关注曹植,阅读和介绍的,无外乎像《赠白马王彪》、《送应氏》这样的作品。如果我们开放视野,可以看到在曹植创作中,还有另外一些作品,譬如《鹞雀赋》《骷髅赋》、《令禽恶鸟论》等,文学史似乎从未关注,这些作品很怪异。近年,江苏连云港地区一座汉墓出土了一篇《神乌赋》竹简,作品叙写了一对公鸟和母鸟的对话,用鸟语说的又都近于传统儒家的话语。这使我们想起了汉乐府中的《枯鱼过河泣》、《战城南》等,或借用动物的语言,或通过人与禽鸟的对话等方式来表达人的感情。而这,正是当时下层文学的一个特点。显然,曹植的创作,多少也反映了下层文化的某些特点。

《三国志》记载,曹植为了见当时著名的小说家邯郸淳,要焚香沐浴,赤膊上身,与其彻夜“诵小说家七千言”。从一个“诵”字看,这里所说的“小说”应当不是案头小说,而是带有一定表演性的作品,可能就是民间作品。曹植怎么会对下层文学这么感兴趣呢?我们知道,曹操有25个儿子,曹彰、曹丕、曹植都是卞太后所生。卞太后原本是“倡优”出身,来自社会底层。这样的生活背景对于曹植不可能没有影响。锺嵘《诗品》评价曹植是“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所谓的“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就是有俗有雅的东西。雅,自然是上层的特征,而怨,则代表了下层的情绪。《文心雕龙·时序》篇说建安文学“风衰俗怨。”俗与怨相联系,可见两者的关系。

我们的文学史在写到建安文学时,总是这样说:建安文学为什么感人呢?一是它描写了时代的离乱,二是它展示了知识分子建功立业的情怀。其实,中国历史上真正统一时间并不多,多数是处在一种战乱的状态,那为什么只有建安文学描写战乱就感人?还有,太上立德,次立功,其次立言。文学事业就是立言的事业。因此,这两个结论远远不能用来概括建安文学的成就。我觉得,建安文学所以感人,主要还是因为这个时代的作家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反映了社会底层的心声。也就是说,当时的精英阶层和下层民众对文学的理解和欣赏确已达到高度的默契。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c512328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c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