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人文情怀 在我看来,能被称的上是伟大诗人或作家的人,除了他们天生的才气外,必定有不同于常人的经历,他们要么经历过人生的大喜大悲,要么郁郁不得志,在落魄之时写下震撼人心灵的佳作。大文豪苏轼正是前者,曲折的仕途以及生活的不如意,给他的诗作注入了大量新鲜的血液,如果没有切生的体会,我们今天恐怕很难读到这么让人产生共鸣的诗篇。苏轼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很少写美女和爱情,很少写听歌和看舞,他的词大多表现自己的胸襟报复,而我所说的苏轼的人文情怀正是从他极少涉及的词作中捕捉到的。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在中国古代史上恐怕很难再找出第二个,一家三口都是大文豪而且赫赫有名。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感情很好,因为他们的学问,文章都不相上下,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心思和意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上片写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出对天上仙境的奇想,下片写望月怀人,即兼怀子由,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结束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因为他表达的是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由此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苏轼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这位豪放的大词人在无奈的现实面前也只能借着月光遥寄自己的祝福了。 王弗,苏轼的结发之妻,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十六岁即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刚嫁给苏轼时,王弗未曾说自己读过书。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王弗侍亲甚孝,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可惜天命无常,在与苏轼琴瑟相和十年有一之后,佳人归去,这对苏轼来说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于是文学史上又多了一首悼亡的佳作,而当我们了解到苏轼与王弗的爱情故事后,再读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那种情感、那种沉痛、那种深切,足以让后人也一样“泪千行”。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词的上阙主要是描写妻子死后十年来自己的风霜生活,词的下阙是写与妻子梦中相会落泪的情景。伉俪情深,而佳人已逝,此刻失去爱妻和贤内助的苏轼已是满面风尘、耳边的头发已变得象霜打的一样白的老人了。在《王弗墓志铭》中,苏轼称夫人为“君”,体现互敬互爱。作者更是两次大呼“呜呼哀哉(哎呀,悲哀呀),表明自己失去知己的深切悲痛。全文仅四百余字,却能如此全面而又重点突出地叙述王氏夫人的生平,充分表达了夫妇之间超乎寻常的深厚感情,非东坡居士不能为也!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有人猜测,王闰之是进士之女,能以11岁的年龄差距,给姐夫做填房,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从小暗恋姐夫。这有些八卦,但推测王闰之应是被苏轼对堂姐的一片深情所感动,还有就是对苏轼文采和人品的仰慕。虽然这有八卦的成分,但从这件事我们也能看出苏轼的人文情怀,做词人亦当如此。 苏轼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但从这仅有的几首抒发离愁别绪的词作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他感情的细腻,大则张弛有度,小则切合心境,这即使他文学才华的流露,亦是他伟大人格的凸现。文章若人,人若文章,他注定是要被我们既后来者永远铭记的。 建议:兰毅老师,听你的课很享受,很过瘾,但也有一点小小的遗憾。我很喜欢三国,所以一直希望你讲讲这方面的内容,可是课时有限好像没机会讲了,所以心里总觉得不大完整。还是希望以后有机会你可以讲讲这方面的知识给学弟学妹们听,我先替他们说声谢谢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c93f15332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f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