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意象 雨,作为自然界的阴晴变化现象之一,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而作为生活表象的自然界的雨,一旦进入诗歌领域,便具有了深邃的思想启迪意义和隽 永的审美意味,从而拓展出一个广阔辽远而又厚重深沉的审美想象空间。 ——雨的愁苦意象 月华显彩坐来收,月色江声暗解愁。半夜灯前十年事,一时和雨到心头。”(杜荀鹤《旅舍遇雨》)诗人旅舍遇雨,夜深孤灯独坐,百无聊赖,随着雨声,往事涌上心头。唐人刘媛在《长门怨》中写到:“雨滴梧桐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人生苦短,往事如烟。“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王勃《滕王阁序》)当诗人伤春悲秋,离愁别恨,寂寞无奈之时,雨似乎也懂得他们的心情,点点滴滴,自空中洒落,也一声声地撞击着诗人的心灵。秋雨梧桐叶落时的凄凄惨惨戚戚,最容易触动诗人那根思乡怀人的敏感神经,因此,这些诗词多凄苦悲凉,雨泪同滴,字里行间流露出几许风雨带来的几许悲伤,读来令人断肠。雨作为愁绪的载体,雨意愈是凄凉,愈能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愁苦。在这里,雨已经成为诗人们内心情感活动的“场”,并构成抒情的背景。 诗人或借雨诉相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或借雨写离愁。“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绵绵的春夜之雨,没有给诗人带来丝毫的喜悦,相反却使诗人强烈的感受到了现实和梦境的距离,从而哀叹故国河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或借雨写政治环境的险恶。阮籍在《咏怀诗十三首》中以“激电震光,零雨降集”来抒发“感往悼来,怀古伤今”的内心惆怅,无情的风雨被赋予抽象的政治寓意。“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人由眼前自然界的风吹雨打,联想到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处境:如同风雨中飘摇不定的一叶孤舟,随时都有“樯倾楫摧”(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危险。 或借雨写生活环境之艰难。“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为秋风所破,又偏偏遇上连绵的秋雨,屋漏床湿,如何入眠?诗人借自己生活境况之艰难写出了安史之乱后广大人民的悲惨处境。 由上述可以看出,雨一旦与诗人的愁苦心境相遇,就变成了一种忧伤惆怅、悲苦失意的符号,可以代表或涵盖诸如相思之苦,离别之愁,政治险恶,生活痛苦等种种情感和社会现象,雨意象也由此变得深沉、厚重、复杂。 ——雨的欢乐意象 雨,古称天水。《尔雅·释天》谓:“雨,羽也,如鸟羽动则散也,雨水从天上下也,雨者辅也,言辅时生养也。”下雨这一自然现象被古人描绘成天界纷纷下落的羽毛,是对它“辅时生养”、滋润万物的礼赞。正因为如此,古人把滋润万物,带来丰收的雨称为“甘霖”、“甘露”。 北宋诗人曾几在《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为题的七律诗中,一反凄苦悲凉之态,抒发了内心喜悦之情:“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清冷凋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梧桐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梧桐树上的潇潇冷雨不但没有引起诗人的悲苦情绪,反而由此联想到禾苗的勃勃生机,故而由衷地歌吟出“五更梧桐最佳音”的诗句。 雨,不仅给大地带来勃勃生机,给人带来无限的希望,也触发了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热爱之情。“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春天是雨贵如油的季节。因此,当诗人在夜晚谛听到窗外的雨声时,不由得打心眼里高兴:真是好雨啊!诗人把雨拟人化,赋予了春雨“好人”的品格,把无生命的雨写的有情有义,它不仅知道人们什么时候需要,而且滋润万物不事张扬,在人们休息的夜晚,伴着和风,悄悄的来,静静的下,默默地滋润干涸的大地。 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宋代诗人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从今夜的雨声联想到明朝的卖花声,正写出杏花春雨的‘消息’,写得形象生动,富有韵味。”雨中闪耀着生命的亮色,也传达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古诗词中的“雨”经过诗人情感的点染、融合后,往往成为带有作者感情色彩的意象。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论苦雨,还是喜雨,其实都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从而赋予了自然界中无生命的雨更多飞扬灵动的色彩。当然,雨在古诗词中的妙用远远不止这些,但对于阅读者来说,了解雨意象所蕴含的感情色彩和隐含的深层含义,将有助于他们理解诗人的内心感受,领悟诗词的深远意境,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d44dc076edb6f1aff001f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