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流动人口与婚姻家庭结构变化的关系

时间:2023-01-06 18:22:1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国内外流动人口与婚姻家庭结构变化的关系

1290101041 陈嘉晟 社工一班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流动人口规模迅猛增长, 青年人占了绝大多数, 婚姻、家

庭是他们面临的重大问题, 也应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议题。30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流动人口婚姻家庭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 并指出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趋势, 以引起社会各界对此问题的重视, 也为学术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流动人口、婚姻家庭研究、 研究不足、研究展望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迅速增长, 80年代初的600多万人发展到90年代初2000多万人, 而仅仅五年之后, 1995 年全国流动人口的数量几乎翻了两番, 7073人。2000 年全国流动人口数量超过1亿。进入新世纪以后, 流动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 2005 年达到14735 万人。调查表明, 庞大的流动人口群体中青年占了大多数, 1. 4亿流动人口中, 18~ 35岁的青年人口超过了70% , 即全国流动的青年人数多达1亿之众。恋爱、择偶、婚姻、家庭、生育等是他们面临的重大问题, 但我国特殊的户籍制度及其衍生出来的一系列制度却使他们的婚姻家庭问题遇到很多困难与障碍。流动人口婚姻家庭问题的研究理应成为学术界的重要议题, 但纵观已有研究发现, 国内学术界对流动人口婚育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 关注度较低,研究成果较少。例如, 在全国期刊网上检索到的流动人口相关文章近4000, 而关于流动人口婚育问题研究的仅154, 还不到所有研究成果的4% 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将改革开放30年来国外与国内学者对流动人口婚姻家庭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 并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趋势, 一方面引起社会各界对这一问题的重, 另一方面可避免重复研究, 为学者对此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西方流动人口婚姻家庭研究的理论解释

西方学者在流动人口婚姻家庭问题的研究历史较长, 已形成了以人口学、社会学社会理学经济学为分析视野的许多理论解释, 较具代表性的理论有:(1)人口结构理论认为外来务工者的婚姻家庭行为是本群体人口规模、适婚人口性别比和居住分布密度等变量的共同函数, 来自同一个迁出地的人口越多, 性别比越均衡以及居住越集中, 同乡婚配就越多, 婚姻稳定性就越高。(2)结构同化理论认为外来人口与当地居民在社会经济方面的趋同必将逐步消除二者在婚姻家庭意识和行为模式上的差异。(3)亚文化假说认为外来务工者的婚姻家庭观念与实践取决于他们对原有文化价值的保持程度。(4)社会地位分析认为外来务工者的外来身份以及由此而生的边缘感觉和不安全感, 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婚姻家庭生活安排, 与当地居民对比, 他们的个人发展具有更大的婚姻家庭代价。(5)交换理论认为婚姻家庭是当事人各自所拥有的资源理性交换的结果, 异地创业的不稳定性和压力强化了外来人口的婚姻交换意识, 促成了婚姻市场上许多社会经济长处和非社会经济优点相交换而形成的婚配。

中国流动人口婚育研究的概况

国内学者最早研究流动人口婚姻家庭观念的是中山大学的陈印陶, 他于1996年对广东省外来打工妹进行了抽样调查。研究表明, 打工妹经过打工生活的磨炼, 城乡文化的融合, 增长了才干、开阔了眼界, 经济上独立, 人格自立, 婚恋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21] 其后,


陆续有学者对流动人口婚姻家庭观念进行研究, 较具代表性的是黄润龙等人的199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江苏女性流动人口婚姻现状及婚恋观研究0系列论文, 该课题组将流动女性分为外来经商女、外来打工妹、外来婚嫁女,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资料, 对这三类流动女性的婚恋观进行描述分析和比较。研究发现, 外来妇女在不同程度上。

受当地居民婚恋观的影响, 她们的婚恋观念一般处于城市妇女和农村妇女婚恋观念之间而接近于城市妇女, 同时流动人口职业对婚恋观有影响, 打工妹、保姆、经商女、婚嫁女有着不同的婚恋观念。近两年有个别学者开始研究新生代农民工或八零后农民工的婚姻家庭观念。研究表明, 新生代农民工或八零后农民工受教育水平比以前的农村流动人口高, 务农时间和机会少, 这使他们的婚恋观既不同于世世代代生活在农村的农民, 又不同于市民, 与老一辈农民工的传统思想也有差异, 还夹带着市民的现代性特征。也有少数学者对农民工与市民的通婚意愿进行研究。研究表明, 大约1 /3的农民工有同市民恋爱结婚的想法, 但制度歧视和文化差异、经济地位悬殊、空间隔离、偏见歧视态度、缺乏交往机会等影响了通婚意愿的实现; 性别、城市生活体验、社会交往、社会距离感对其通婚意愿有显著影响。这些研究使人们对流动人口的婚姻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与认识。但这些研究除许传新对通婚意愿有简单的回归分析外, 其余均停留于定性分析或简单的描述分析。这只能揭示流动人口婚姻家庭观念的一般表现, 却难以深入发现这个群体婚姻观念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弥补这一研究不足的是叶文振等人对外来打工妹择偶意愿的研究, 该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把侧重于描述分析的现有研究推进到更深层次的解释分析, 把过去一般化的定性讨论提升到更为严格的参数估计和模型检验, 深入分析了外来打工妹择偶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这在方法上对流动人口婚姻家庭的研究是很好的启示。

评论与启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来, 我国学术界已有的这些研究为将来流动人口婚育问题研究的深化与细化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相对西方学术界而言, 我国学术界关于流动人口婚育问题的研究关注度还不够, 研究成果还不够丰富、深入, 并且存在着以下不足之处, 弥补和克服这些研究不足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走向。(1)从研究理论看, 大多数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解释框架, 理论创新欠缺, 本土化的理论解释力度不够。国内学术界对流动人口婚姻家庭研究的理论分析主要是借鉴和简单应用西方相关理论, 而西方学者的理论分析大都局限在国外, 它并不完全能解释中国历史条件下的流动人口的婚姻家庭问题。我国本土化的理论很少, 数学者构建的理论模型也只能解释个别地区的情况或个别问题, 缺乏系统性。 不具普遍性与代表性。因此将来关于流动人口婚姻家庭的研究有必要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同时立足于中国国情构建本土化的理论, 以更好地指导我国流动人口婚姻家庭研究。(2)从研究方法看, 流动人口婚姻家庭问题的研究很多采用定性描述分析, 也有采用定量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的, 但这些定量研究的调查范围小、样本少, 其结论不一定具有普遍性与代表性, 且这些定量研究大部分停留在简单的统计描述和比较分析上, 假设检验式的量化研究相对较少, 这不利于研究的深入、细化。今后的研究有必要将定性讨论与简单的描述分析提升到更为严格的参数估计和模型检验。(3)从研究学科看, 介入对流动人口婚育问题研究的学科还较少, 且大多数研究都是在某一学科的范畴内进行, 缺乏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这使得流动人口婚姻家庭问题的研究视野较为狭窄, 不利于流动人口婚姻家庭问题研究的全面与深入。且婚姻家庭是一个具有多学科性质的领域, 单从某个学科介入研究虽有重要的学科意义但也难免存在本学科的局限性, 因此需要加强各相关学科的交融, 在突出人口学、社会学分析的同时, 也应考虑采用经济学 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d90f334ce2f0066f433227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