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名现象

时间:2022-12-24 07:28:1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十名现象(转载) 2008-10-15 12:31 10名状元

10倍速竞争的时代,「第1名」是许多父母对子女的期盼,也是许多人的目标。然而,1989年,大陆小学老师周武提出的「第10名现象」研究,却颠覆了旧思维:第10名之流的中庸学生,获得的关爱眼神不多,但压抑也最少,在人生赛局中,反而容易成为冠军。当然,置身在耀眼的白小鸭之中,黑小鸭显得黯然失色,然而,黑小鸭有「黑」的本色与活力,何不让想法转个弯,脱离「白」的队伍、评价与迷思,走出黑小鸭变黑天鹅的尊容与自信。 今年是爱因斯坦发表影响全世界的「相对论」一百周年。这位近百年最伟大的科学家,在大学毕业后,当时还没成名的他曾经回母校找老师,但他老师根本不认得他,还以为爱因斯坦是一个想借钱而谎称是他学生的小混混。

后来很多人在讨论,爱因斯坦可能是小时了了,但中研院院长李远哲反问:「是爱因斯坦没有什么了不起、没有才华吗?还是学校的考试,没有把他的才华考出来?」李远哲说,爱因斯坦如果拿到考卷,看到第一个问题没有道理,会好好地分析问题,而没有回答。结果,拿回考试成绩,可能只有二十分;但如果坐下来跟他好好探讨一些问题,那可真是了不起。 学校成绩,显然看不出,谁能成为本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一百年前如此,一百年后的今天依然,在中国大陆的一项小型调查,显示类似的情况。 一九八九年,中国大陆杭州市天长小学老师周武受邀参加一次毕业学生的聚会。当时他暗自吃惊:那些已经担任副教授、经理的学生,在学校时的成绩并不十分出色。相反的,当年那些成绩突出的好学生,成就却平平。 这个现象引发周武的好奇,他开始追踪毕业班学生,经过十年、针对151位学生的追踪调查,周武发现,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种动态变化中,小学的好学生随着年级升高,出现成绩名次后移的现象:小学时主科成绩在班级前五名,进入中学后名次后移的,43%;相反地,小学时排在七到十五名的学生,在进入国中、高中后,名次往前移的比率竟占81.2%。

第十名学生 潜力无穷

于是周武提出所谓「第十名现象」:第十名左右的小学生,有着难以预想的潜能和创造力,让他们未来在事业上崭露头角,出人头地。这里所指的第十名,并非刚刚好第十名的学生,而是指成绩中庸的学生。根据周武解释,这个群体的共同特征是:他们受老师和父母的关注不那么多,学习的自主性更强、兴趣更广泛。至于名列前茅的学生因为得到父母、师长过分关注,过分强化学科成绩,反而扼抑了潜能和学习自主性。

这个研究结果,触及了基础教育的症结:究竟是分数重要,还是学习力重要?经由大陆媒体争相报导,「第十名现象」引起广大回响,从省教育单位到学校,从学生、家长到专家……,透过网络不断转贴,余波甚至荡漾到了台湾。联电发言人刘启东三、四年前到大陆出差,被当地同事热烈讨论「第十名现象」,激发探索的兴趣。这研究也呼应着他个人的成长,这位曾被全球外资法人票选为「亚太区第一名」的半导体分析师回想自己的历程,一直以来最好的名次也就是第十名。刘启东说,他不是不念书,而是不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念书。 读书时的第十名、职场上的第一名,刘启东是「第十名现象」的典型代表。

不过,周武的调查,在周延度上仍有争议处。专门研究青少年行为的中研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吴齐殷认为,毕竟孩子的发展是不断地变化,严谨的方法必须是针对每一个孩子的生命历程做纪录,而不是取几个时间点的学业成绩做比较,这过于随机。 尽管如此,「第十名现象」的研究,丢出了两大观点:其一,考第一名有用吗,名次有多大价值?其二,读书时代学会什么,才具有永续竞争力?


考试,是考人类已解决的问题 第一个观点,李远哲的看法是:「考试是考不出到底这个人有多大的能耐。考试考的是人类已经解决的问题,别人都已经去做了,老师从来不去考老师不会的事,他怎么会去考他不会的事呢?」 因此,「当你把所有时间放在考试,你一辈子就会被糟蹋掉!今年三月二日,他在一场对台大学生的演讲上「生活在急速转变的世界里」,对未来的社会精英提出警告。 考试名次既然价值性不大,究竟什么才能产生价值?

李远哲说,五十年前,父母亲希望孩子进到大学后可以学得一技之长,然后靠一技之长走遍天下,这在过去是行得通。但现在的社会,如果还想可以靠一技之长走遍天下的话,他会说:「时代不一样了。」在知识经济时代里面,很多重复操作的工作都已经被机器人取代了。留给人类做的事情,往往是变化多端或是令人惊讶的事情,这需要拥有能够适应变化的智慧。他分析自己的历程,过去累积的很多知识,随着岁月都慢慢地忘掉,没有多大用处,但是很有用的是:「自己学东西的习惯,是一辈子享用不尽的。

分析学习力,可以进一步探讨人类的学习动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系教授Carol Dweck分析,学习动机来自两种目标:学习目标learning goal和表现目标(performance goal)「学习目标」指的是,打从心里想要让自己变得更棒,事情做得更好而产生学习动机;「表现目标」则是指,想让别人觉得自己很厉害,避免别人觉得自己没用而学习。

属于「学习目标导向」的人,对自己有兴趣的事物充满学习兴趣,他们会选择有挑战性的工作,并且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属于「表现目标导向」的人,则很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会努力求得好成绩。但是这种人如果遇到自己做不来的事,就会拚命逃避,以免因为失败,被人家瞧不起。

动机强,中庸生也能靠续航力得标 政大教育系教授吴静吉解释,一个孩子会用功拿好成绩,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学习得很有兴趣,很有学习动机。名次也是学习动机的一种,如果学习动机和表现动机都强,这样的孩子未来的学习力仍能持续;但如果是表现动机强但学习动机弱,这样的孩子只能拿到当下的第一名,不具有学习续航力。至于学校成绩比较中庸的学童,有很多就是属于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因为拥有学习力,即使小时候成绩不突出,靠着续航力未来表现越来越好。 台北县新庄国小校长吴顺火指出,所谓的学习力来自「先天属性+后天属性+努力」,先天属性指的是孩子的性向;后天属性则需要父母认知到孩子的先天属性之后,给予引导和支持。可惜的是,吴顺火观察大部分的家长,总是往相反的方向走,他们要求名次、要求名校,以为这样未来就能成功,「如果后天不引导,甚至打压,孩子的先天属性是会消失的!

考试、排名 都是自信杀手

拥有耶鲁硕士学位的建筑设计师黄永洪,从小成绩都只求及格。记忆中,除了小学一年级考过第四名之外,后来几乎对名次不再有记忆。「考试、排名都是在打击你的自信!黄永洪非常庆幸自己在澳门求学,不但没有联考压力,反而得到父母、师长的支持,建立他对建筑、美感的自信。

我的自信来自一种幸运,」他说,国小时候虽然也曾经因为考不及格被爸爸打小腿肚,但其实他父亲也只要求及格就好。

中学时候黄永洪每年暑假都跑香港,拿着相机拚命把喜欢的房子拍下来,当时他不知道原来盖房子可以是一门学问,纯粹就是把相片收集起来欣赏。高中的班级墙报比赛,给了黄永洪第一次验证自己能力的机会。他费尽心思,用柏油、麻绳、金属做墙报,三年下来为班上拿下九次的冠军。到今天,他的柜子里头还收藏着一面奖旗——奥华中学一九六五年班际墙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db73aa30029bd64783e2c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