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政良:画柿随笔 近些年,我零零散散地画了许多小幅油画,有人物的,有风景、静物的,有室外的,有室内的。每隔两三年就会有新的题材和对象入驻到我的画面。这一两年,我突然对用油画来表现柿子产生了独特的兴致。 柿子是传统中国画和民间艺术重要的题材之一,常和喜鹊等鸟儿布置在一起,有事事如意、硕果累累、喜事来临之吉意。柿子树在我国很常见,好打理,稍微施点肥便會开出粉的花,结出青的果,继而显出淡淡的黄,最后逐渐变成橘黄、橘红,直至表面结出一层白白的薄霜。柿子树产量高,风调雨顺时一棵树可结一百多斤果。不管是在南方、北方,还是东部、西部,有院子的人家,大都会种上几棵。柿子既能当水果又能当粮食。听老人说,在物资匮乏的年月,柿子是乡亲们重要的食物来源。 家乡的柿子大致存有两种。一种叫做灯笼柿,顾名思义紫带像是灯笼,个头小,一旦明朗,色泽红艳,寓意着日子红红火火。另一种叫做磨盘柿,形状像是农村的石磨盘,小,细腻,刚强,就是我尤其爱画的。小时候,每当柿子刚孵出淡黄的时候,我就可以约上时几个小伙伴,放些个大的柿子取下,然后在后院打听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滚个坑,把柿子掩埋进来,再改采些煮熟了的“糖罐”(学名金樱子)等大杂野果砌在柿子与柿子的间隙中,然后砌上一层稻草,填上上泥土,最后在崭新泥土上撒一些枯枝碎叶。由至上十天半个月,一窝原本半熟的柿子就被熟成成红红长长的、甜丝丝的了。柿子明朗时呈现的那种自然的色彩冲击以及摆满果实的沉甸甸的树枝,都不足以使人惊讶满足用户,蕴含着对自己辛勤工作的确实和对未来的期望。 我画柿子,写生与创作掺杂,过程远比作品好玩。一到深秋,我就东南西北到处溜达,美其名曰“找感觉”。有时会专程驱车六七百公里回到老家,就是为了寻找自己想要的那种磨盘柿、那种橘黄橘红色、那份乡情、那份记忆。一旦遇到形色俱佳的柿子,我就摘回画室,偶尔加入一些道具,精心摆成静物。柿子造型敦厚沉稳,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标准,本身的颜色丰富漂亮。不同成熟度的柿子颜色各异,热烈和冷静并存,浓而不躁。虽然面对的是经过精心安排的柿子,但我常是半写生半创作,在“画柿不是画柿、画柿还是画柿”的“似与不似之间”画出一份记忆、一份情结。 我既画盘中柿,也图画枝头柿,虽使用的就是西方叙事的造型手法,却容易颇为内心对中国传统水墨的钟爱,于工整中彰显出与自然天道的认同——摆在树枝上柿果,有的独自成趣,有的三三两两互相倚傍;树干或勾勒或设色或图形,笔随心意,不固守成法,对照中存有统一;树枝与树枝之间自然加插,互为阴阳;树叶或繁或珍,一挥而就。 对柿子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静物写生,不仅成了我生活的一种方式,也让我内心的诗意有了栖居的地方。而坚持在写生中创作、在创作中写生,对我来说,既是一种专业上的偏好,也是一个挥洒内心、流露真情的过程,更是重新感受自然、磨炼技巧、沉心静气的过程。 如今,我时常回忆起儿时的情景:蔚蓝的天空,温暖的阳光,静谧的院子,矮小、嫩绿果实的柿子树,沉甸甸的柿果把枝头甩得似乎慢明早了地面,成群的喜鹊、八哥以及些不著名的鸟儿与天真无邪的孩童争抢着柿果——不好一幅“喜柿满园图”!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e66a6f266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