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为何投湖 老舍先生是1966年8月24日在北京投太平湖自尽的,后来太平湖被填平,今天寻得到旧处,却没有湖面了。发现先生尸体的当天据太平湖公园看门人说,头一天(8月24日)这位老人在公园一个人坐了一整天,由上午到晚上,整整一天,几乎没动过。估计,悲剧的终了是发生在午夜。 老舍的儿子舒乙在其文章《爸爸最后的两天》(原载《收获》1985年第4期)中说:“太平湖悲剧发生12年后,有一次,我偶然打开一张解放前的北京老地图,竟一下子找到了父亲去太平湖的答案。太平湖正好位于北京旧城墙外的西北角,和城内的西直门大街西北角的观音庵胡同很近很近,两者几乎是隔着一道城墙、一条护城河而遥遥相对,从地图上看,两者简直就是近在咫尺。观音庵是我祖母晚年的住地,她在这里住了近十年,房子是父亲为她买的。我恍然大悟:父亲去找自己可爱的老母了。” 舒乙的这点感觉应该是正确的,可以作为老舍为何选择在太平湖自尽的最终答案,但是老舍先生为何要自尽呢?关于这一问题多少年来莫衷一是。而今,当初的众说纷纭大体归结为三种说法:抗争说、绝望说、无法承受说。 持抗争说观点的人认为老舍性情刚烈,正直品行使他对林彪、康生毁灭文化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最终以死表明自己。 持绝望说的人认为当时老舍的处境其实非常尴尬。一是因为写不出自己满意的作品,再有就是因为当时我党对老舍这样知名的无党派人士采取两种策略,给官和安排,没有实际权力,但又在场面上忙得没有自己业余时间的名誉性职位。到1966年“红色八月”,红卫兵冲进北京文联对他进行当众侮辱和毒打,在孔庙进行“焚书坑儒”,老舍的绝望才达到顶点。 认为老舍是因为太脆弱,承受不了打击而自杀的人都是被历次政治运动折腾苦了的人。毕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的确有让人无法承受得起的问题和事情。 以上三种说法各有道理,只是老舍先生自尽的原因依旧没有准确的说法。舒乙在《爸爸的最后两天》中对老舍先生的自尽原因也有交待。中国老舍研究会理事傅光明在其文章《老舍之死和舒乙的人生选择》(原载《纵横》1988年第1期)中支持了舒乙的看法:第一,老舍作品中好人自杀的多,而方式多是投水。第二,1941年日本人围逼重庆时,老舍就意欲投嘉陵江,有他写给王冶秋的信为证。 1 / 2 第三,老舍在写于1943年的散文《诗人》里,透露出自己的生死观。老舍形容诗人平常狂放不羁,不修边幅,嘻嘻哈哈,但一遇到大悲痛、大祸患时,他会“投水、殉难、身谏”这无疑是给老舍之死的最好注解。舒乙由此推论,那是父亲在为自己寻找自杀之所了。第五,8月23日前几日,父亲对舒乙说,欧洲历史上的“文化革命”实际上是对文化和文物的大破坏。他预感到又要死人啦,特别是烈性的人和清白的人,并提到两位在前几次运动中不堪侮辱一头扎进什刹海的人的例子。 傅光明在他的新著《老舍之死采访实录》中,通过对40余位著名作家、学者、当事人进行面对面的谈话,真实记录下他们的回忆、见解。这里,人们所持何种观点其实已经不怎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看到关于“老舍之死”的争论已经上升到了更高层面。(《老舍之死采访实录》,傅光明/采写,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定价20.00元) 1 /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0f40cfa1c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1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