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丝海梦寻》的梦与美

时间:2022-04-14 08:16: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舞剧《丝海梦寻》的梦与美

作者:茅慧

来源:《艺术评论》 2014年第10



栏目策划:唐

由福建省歌舞剧院新近编创的大型舞剧《丝海梦寻》在西安上演,本剧以800年前福建泉州刺桐港前后两代人的航海梦想为切入点,再现了“海上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历史图景。舞剧一经演出,即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既含有广大观众的观剧体验,亦不乏舞蹈研究者的体悟感想。因此本期栏目特刊出两篇评论性文章,以供读者参考。



看了福建省歌舞剧院新近创作演出的舞剧《丝海梦寻》,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20年前,福建省歌舞剧院就曾创作演出过剧情基本相同的舞剧《丝海箫音》,同一个故事,事隔20年再次讲述,不由得给人一种对比新旧版本的审美快感。

悠悠千年之前,先人们建立的海上丝绸之路,承载着多少岁月的光华和情感的故事。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在历史的幽长隧道里,回荡着多少祖先英灵的气息和呼唤,这实在令人悠然神往、浮想联翩。前后两个版本的故事基本相同,在舞剧人物设定上,都颇有几分与舞剧《丝路花雨》相似。只不过比《丝路花雨》略微复杂。上世纪70年代末红遍神州的舞剧《丝路花雨》反映的是陆上丝绸之路的故事,舞剧主人公只有父女神笔张、英娘和波斯商人伊努斯三人;而舞剧《丝海梦寻》则设定了一个完整的三口之家——阿海、桐花、小海和波斯王子哈马迪四人。如果说《丝路花雨》的剧情充满浪漫和传奇色彩,那么今天的《丝海梦寻》则更加朴素和温情。

20年前的舞剧《丝海箫音》如今回想起来还记得当桐花得知丈夫阿海葬身大海的噩耗后,木然跌坐在织布机前,机械地拿起梭子开始“咔咔”织布的情节,此时舞台上一片寂静,只有织布机的声音和一条从天而降的布匹一寸寸往下垂落……在几秒钟的舞台时间里,每一寸的布匹延伸,每一声的机杼声,都好像无数的艰难岁月在流淌,在这个声音中,儿子小海长大了,桐花老了……这一幕,至今历历在目。新创的《丝海梦寻》依然保留着这个独特的艺术处理方法。除此之外,《丝海梦寻》在内容设定上,突出了“梦寻”的主题,并在“梦寻”向“追梦”的升华上颇有新意。

第一个梦,是阿海在大海上的思念。在船舷的货箱上,阿海思念着家中的妻儿,这时妻子桐花怀抱着刚刚满月的儿子小海出现,一家三口在梦中相聚。这时的梦是一个温馨的梦,思亲的父之梦。第二个梦,是长大了的小海在海边憧憬未来,在梦幻中他与父亲相见。冥冥之中他渴望自己能像父亲一样驾船破浪,当一名出色的水手。这个是继承衣钵、传承精神的子之梦。无论是父亲远航中的思亲,还是儿子望海时的憧憬,贯穿其中的是华夏民族勇于开拓、挑战未知的勇敢和魄力。虽然在其中有时会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是,一代代人血管里流淌的是不畏艰险、敢拼才赢的热血。

在那样一个出海多有生死凶险的年代,一个女人的生命和情感必须得像石头一样坚韧。为人妻为人母的桐花,心掰成了两瓣,一半给了丈夫,一半给了儿子。她对丈夫顺从温柔,对儿子慈爱养育,典型的贤妻良母如何配合得了丈夫与儿子两代人不顾生死的航海梦想?她有着渴望平稳生活、温馨家庭的女人之梦,但却不得不一再退让,儿子对父亲航海壮举的追慕,丈夫阿海为救波斯王子的义举,终于使她超越了女人的梦想,亲自为儿子小海穿上了阿海的水手号衣,将他送去远航。


这是一个既朴素又非凡的故事。而作为舞剧,人物之间以舞蹈作为手段表述关系、表达情感的艺术性高下,则是一部舞剧是否好看感人的关键。在《丝海梦寻》中有几段非常优美的双人舞。阿海在船上思念妻儿的一段双人舞,利用了道具——货箱。夫妻二人在货箱上下缠绵起舞,有许多精巧的托举和奇特的造型,令人眼前一亮。剧中还有两段新颖别致的男子双人舞。一段是阿海与哈马迪的双人舞,两位异族的男子以彼此呼应、流程和谐的舞蹈,表现了两个民族之间的深厚情谊。另一段是阿海和小海的父子双人舞,小海的活泼阳光,阿海的沉稳慈祥。小海与母亲桐花的母子双人舞,其情感样貌也编排表现得非常准确。因为母子双人舞,尤其是成年的儿子与母亲的双人舞,如果没有过硬的编导功力,很容易编得像情人双人舞。而小海与桐花的双人舞却丝毫没有这样的影子,由黎星表演的小海和由唐诗逸表演的桐花,完全没有靠化妆拉开年龄距离,但是他们的舞蹈却十分动人,把含辛茹苦养大儿子的桐花最美好的样貌和长成英俊小伙的小海以最美好的状态表现出来,让观众不仅信服这对母子的深厚感情,更欣赏到他们舞姿带来的美感享受。

舞剧《丝海梦寻》是以古代闽南文化为背景的剧作。闽南特有的肢体表演艺术在剧中有很恰切的运用。拍胸舞本是闽南特有的民间舞,而且一般不容易有机地融入新创作的舞剧情节中。但是舞剧《丝海梦寻》在小海百日庆生的欢乐场景中,以一群水手畅快饮酒后表演赤膊上阵的拍胸舞,便显得非常自然而然,合情合理。还有元宵佳节一场,色彩艳丽的闽南布袋木偶表演,将元宵夜民众看彩戏的场景栩栩如生地再现出来;“搓元宵舞”以笸箩为道具,生活化的动作展现出闹元宵的喜庆氛围。

舞剧是舞蹈艺术中容量最大的一种体裁。因为有情节和故事需要一一铺陈交代,有时会有大量篇幅在情节的递进中,随时需要观众去注意故事发展到哪个阶段,人物之间的交集结果如何。但是一部好看的舞剧必须不能缺少姑且称之为“游离”的环节。所谓“游离”就是在舞剧进程的某个节点上,好像故事瞬间停顿了下来,舞蹈进入了一个完全自主的、唯美的、深度入情的片段。比如芭蕾舞剧《天鹅湖》第二幕湖边,《吉赛尔》第二幕墓地,都是从前一幕的戏剧性幕次后转入的一段纯舞至上的典范。《丝海梦寻》中元宵夜桐花思夫一段,一群惠安女挽着小板凳出场,很多动作都在板凳上完成,加上淡淡的蓝绿色光影,和惠安女头上的花朵,真是美不胜收。而“海葬”一节,也是使“游离”达至“纯舞”的亮点。“海葬”本是悲伤压抑的,一般人们不愿多加关注,但是当“海葬”进入舞蹈艺术的时空之中,在高明的舞蹈编导的手下会变成一个具有形式美的奇幻意境。在这样的意境中,我们的悲伤和痛楚变得静穆和优雅,并因此进入永恒,就如死去的吉赛尔在墓地再见到阿尔伯特时,一身白色轻纱的她已全然没有了疯狂和怨怼,她的悲伤被曼妙的舞姿改写成一曲优美的哀歌。“海葬”在肃穆的队列造型和高空垂吊的白色绸带妆点下,有一种高冷和庄严,黑色的“死亡”被打扮成湛蓝与洁白,耸立的船桨上一串串铁环发出的“铃铃”声,就如灵魂的飘然而过……

当然,在舞剧《丝海梦寻》中也存在明显的夹生和突兀之处。比如哈马迪一角的设定,起到了增添国际范和国际化的作用,并成为阿海遇难的直接原因,但是他在剧中后半部的出现和表现总让人感到他有些不自在。另外剧中有一处从乐池中没来由地升起一个大花苞,花苞打开后里边冒出个高台定位的美人,让人着实一头雾水。还有舞台背景上的海浪图案过于呆板和装饰化,尤其让小海面对这样的浪花抒发情怀,总觉得他没找对地方。

20年不懈追逐“丝海”之梦的毅力和魄力,相信福建歌舞剧院一定能不懈筑梦而终能圆梦。

慧: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131edc8ec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