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下册 3.1凝练的视觉符号 教案设计

时间:2023-02-20 12:01:2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凝练的视觉符号

课程名称 教学对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运用”学习领域的内容,是以学校运动会为主题单元的第一课。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标志基础知识和基本设计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标志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用自己手绘的图形表达自己的想法。

知识与技能:了解标志的定义、分类、组合形式和表现形式等特征,并根据所学知识初步了解设计标志的一般流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优秀的案例分析标志的基本知识,以运动会信息文字转化为图形的方式学会标志设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是从小学升入中学的初期,认知和兴趣以形象思维为主,绘画基础限于儿童画。本节课学习内容距离学生生活很近,而设计课比较深奥难懂,教学设计上少文字多图片、动画等比较直观的教学资源,比较容易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本课热情。 三、教学理念及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 教学理念:本课采用协作式教学策略,多赏析优秀的、熟悉的标志图形提升教学效果。 2、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课教学,以引导学生学习为主,以学校运动会为主题进行标志设计,注重设计的方法和步骤了解,并通过动手设计加以巩固。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环节)



2、什么是标志?

凝练的视觉符号》 七年级



美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及课件、资源内容

志图片(电视台台标—生活中常见的标志)

学生、教师活动内容及目标

媒体设备资源应用分



同品牌的产品和标志同时展示,增强标志识别功能

电视台标认识(4个)

突出问题展示

1、课题引入 出示课件:一组标教师问:请大家辨认展示的标志(logo 图片切换展示 在家里看电视同学们不陌生,请问,是什么让大家记住并准确识别他们是什么电视台的节目?

学生答:是台志,是标志。

生活中数不清的各种标志是我们识别和记忆一些事物的手段,这就是标志的重要性,今天我们来学习标志设计,课件展示--凝练的视觉符号

教师总结:对,台标都是今天要讲的标志。



那么什么是标志呢?阅读课本P21 教师讲解:标志是社会生活中具有特殊意义的视觉传达符号(记号),是一种象征艺术通常叫LOGO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




3、标志怎么设计出来?

4、设计实践

5、作业展示 分享构思

6、课堂小结 课后拓展

课件展示:标志的设计要素

课件展示:标志分

课堂练习连连看

课件展示:标志组

小组讨论:12008北京奥运会徽设计创意2、北京申奥标志的设计创3、玛莎女子学校校徽的设计创

课件展示:标志设计流程

不受民族语言束缚,它超越了语言。 举例讲述:标志设计的三要素 构思,构图,色彩

标志分哪些种类呢? 商业和非商业(公益)两大类

1国家、公益、会议、交通、体育等…… 2、商品、企业……

教师引导学生 阅读课本P21 图形型、文字型、图文组合型 结合标志图形,分别解析三种组合形式

那么一枚优秀的标志有什么特征呢? 如何设计一枚具有这些优秀特征的标志呢?大家想不想了解标志设计过程呢? 2008北京奥运 北京申奥标志 玛莎女子学校校徽

教师引导:找出标志设计流程规律性的东西:首先确定主题---寻找相关的元素(文字、图形)----提炼元素基本形----组合出美观简洁的形状----完成标志

教师:下面的时间,请同学们以本班参加学校运动会为对象,设计一款能够充分体现本班精神风貌的手绘班徽草稿。要尽量富有涵义,简洁美观

教师进行巡视,帮助解决同学们设计过程中的问题

教师:请几位同学向大家展示分享自己的设计作品好吗?

学生:(说明自己作品的涵义与思路) 教师:(点评)

与同学们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标志基本知识和标志设计方法两方面学习内容。



动画先后展示顺序 中国国徽、道路交通标志、08北京奥运会徽…… 李宁、宝马……

动画先后展示顺序

依次动画展示历届全运会会徽,学生动手设计环节展示标志的特点(富有涵义,简洁美观)

连连看练习,加深学生对标志分类的理解 组合动画展示

五、教学及学习建议(课后反思)

1、在本课标志设计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

2、课后拓展可以为学校的社团、班级、演讲比赛,书法绘画比赛等等设计一个标志,要求形象鲜明,独特、美观,传递信息准确。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312218e7d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