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个人社会化

时间:2022-04-17 16:29:2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论个人社会化

摘要: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就叫做社会化。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他的社会性。一个人若是只有人类的身体结构,那他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入。只有等他通过一定的社会学习和社会生活实践获得了适应人类社会生活的社会性,形成了人类的心理结构和行为动力系统,并且获得明确的自我概念,使自己的行为具有明确的自我引导和自我控制,他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个体的社会化一个过程,是经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关键词:社会化 个性化 共性 狼孩 蜗居 蚁族

正文:在社会心理学的选修课上,我第一次系统地了解了有关社会化和自我概

念的定义。

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传统观点认为到成人期即告结束,而现代观点则主张,社会

化伴随人的一生,即终生社会化。

按社会化的发展阶段划分,有早期社会化(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继续社会(成人期)、再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其中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社会化包括的内容有政治工作社会化 民族社会化 法律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 角色社会化等方面

人的社会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每个人从来到社会的第一天起,就必然生活在一具有某种关系的社会环境里,而不同的社会历史下,社会化的内容是不同的,因为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社会规范与行为标准,对人们的要求也不同。例如,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要求人们遵循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道德,等级森严。而在现代社会里,人们虽然应该服从上级,尊敬长辈,但提倡人与人的关系是平等的。所以说,个体的社会化体现了社会的特点与时代的风貌。 社会环境内对于人的影响,是通过各种直接与间接的渠道进行的。因此,个人对社会要求的认识与掌握可能是自觉的,积极的与主动的,也可能是不自觉的,消极的与被动的。也就是说个的的社会化有时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有时是无意识,潜移默化的。总而言之,不管个人喜欢还是不喜欢,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社会化总是会在他身上实现的。

人类成长时期很长,婴儿从诞生之日起,便与周围的的人和环境发生了联系。首先是母亲对他们的爱护和照料,提供奶汁和食品满足他们生理上的需求;以温暖的母爱去抚慰他们,满足他们情感上的而求,他们则以哭声反映饥饿与病痛,以满足生理需求或解除痛苦;以注视与亲人发生感情交往,获得更多的爱。 理学F·哈洛在实验中,将小猴同两个人造的“母猴”的实验妈妈关




在一起,一只人造母猴用铁丝绕成,身上带有奶瓶,另一只在铁丝外裹有同猴毛相似的织物。虽然小猴天天从带有奶瓶的“母猴”那里吸取食物,但它的大部分时间却依偎着裹有毛的“母猴”,并与其一起度过的。如果把后者拿走,小猴会出现明显的行为问题。这说明,小猴尽管有着强烈的生物需求但也有着同样甚至于更

为强烈的情感需求。婴儿也像小猴一样,有着基本的与他人接触,互动的生物和情感需求。 同样,除了情感之外,社会对人的发展作用很大,鲍尔指出:社会控制的中心是个体本身,人毕竟不是机器人,不是纯粹接收外界指令而机械行动的,人有责任控制自己的行为。但人毕竟生活在一种具有各种社会影响的环境中。个体受家庭,社区,同伴以及教育等因素的控制,所有这些社会环境都使人们对社会价值发生社会化。

社会化是随着各人所具备的条件(遗传的特性,生理需要和状态)而有选择地形成的。人们即使生长在相同的环境中,但由于个人的特点(性别,年龄,智力,性格,体质等)不同,社会化过程与内容也不完全一样。例如,生长在同一家中的同卵双胞胎,虽然他们的遗传素质完全相同,但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与生活践资料表明,由于他们的出生顺序决定了他们期望稍有差别,从而使孪生兄弟(或姐妹)的社会化有所不同。此外,个人在社会化的道路上,一方面要按照其性别,年龄,根据社会规范而行运,另一方面,还必须解决自己面临的任务,以实现其发展。困此,每个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不同的。

个人通过社会化,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如国籍不同,国民性也不同,中国人有勤劳的传统,家庭观念较重;美国人富有进取性,家庭观念比较淡薄等。而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民族,其成员一般都有一些共同的心理倾向。社会心理学家勒温认为,同一个上家的国民有相同的人格物,并称之为国民性。通过比较各国国人的人格特征,发现具有一定的共性性质。

在个人社会化方面既有一些非常成功的例子,也有一些许多不尽人意的情况发生。高中英语教材曾记述过这样一个发生在美国的感人故事:海伦·凯勒出生不久就因病又聋又哑,但她通过与女老师的触摸——她与外部社会交往的唯一渠道——学会了语言表达,最终成了一位著名作家。这是童年孤独却获得了成功的例子。张海迪高位截瘫,却在轮椅上完成了《海边诊所》等著作并取得了吉林大学的硕士学位。她的成功一方面取决于本人的艰辛努力,一方面也离不开社会各界对她的关怀和支持。

因童年孤独而社会化失败的例子也有很多,甚至于有些极端的例子。比如狼孩或者猪孩在被父母抛弃后被狼(或其他动物)养大,或者与狼,猪或者其他一些动物一起长大,他们的行为不像人而更像野兽:他们不会讲话,对其他人充满恐惧和敌意;他们两脚蹒跚走路或者用四肢爬行,并且贪婪地吞咽食物;他们寿命很短,很小就死去了。如“狼孩”1920秋天,在印度加尔各答市的一个村子里,人在狼窝,发现了两个小女孩,而这两个被“解救”出来的女孩头发乱乱地纠在一起,用四肢行走,呲着牙,咆哮着咬前来“捕捉”他们的人。但最终人们还没有改变她们的习性就死去了,一个大约4岁,另一个大约14岁。 现今社会对于个人的社会化问题现已上升成为一种不得让人思索的问题了,“蜗居” “蚁族” 这些新词已成存在人们心中并在现实生活中得以体现而出现的。新年一代的人们越来越多的蜗居着,是不反映了一种社会化失败的呢,蚁族类的出现是否为历史所趋还是„这些现象的出现又表明着那些关联呢?这都是社会心理学该要做的。总之在我看来,“蜗居”并不是一样好事,反而反映了一个人社会化的失败。其中的啃老一族,更是一种社会化失败的重要表现。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加强自身社会化的进程,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社会化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识、认同社会基础 实践是认识来源,是大学生社会认同前提。“生活、实践观点,应该是认识论首要、基本观点。”人不能脱离行动、脱离实践而从外界直接获得知识,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逐步从现象深入到事物内部,认识其本质和规律,对人类社会认识尤其如此。在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存在对当今社会认识不正确或片面问题,进而造成对现存社会不满或认同感不强,除社会自身复杂性和社会中存在不良现象外,学生




自身所处环境—大学校园相对封闭性、学生生活相对单纯性是最重要原因。学校环境和生活封闭和单纯,一力一面有利于大学生避免外界干扰而安心学习,避免精神污染,培养高尚德性,但另一力一面,也会造成大学生们由于封闭造成对社会缺乏正确、全面、深刻理解和认识,对社会认同感不强。因此,通过加强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广阔大社会,从而使大学生们在实践中深入解社会,增进对社会认识和认同,进而投身社会、服务人民。作为新时期的青年,自己该努力融入社会,成为社会一员,并致力于推进社会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通过加强社会实践,提高在校学生社会化程度,提高在校学生对社会认识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掌握必要进入社会角色知识和技能,为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打下必要而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社会心理学 作者:倪晓莉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

《现代社会心理学 作者:周晓虹 社会心理学系列出版社 《现代社会学(第四版) 作者:吴增基 吴鹏森 苏振芳 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40ef070f705cc175427096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