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教学设计

时间:2022-10-08 00:51:2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石壕吏》教学设计

执教者: 邹岗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多层次的朗读中梳理情节,深入理解课文。 2、体味语言背后潜藏的战乱之苦、家国之痛。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关注当时的社会现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把握诗歌内容。

2、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你真正关注过唐朝历史,这四个字一定会刺痛你的眼睛,因为那是一场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的战乱,那是一个浸泡眼泪、铺满鲜血的时代,在这个苦难的时代里,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记录历史的真实笔录,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我们今天要来学习杜甫的三吏、三别中流传最广的一篇——《石壕吏》。让我们翻开历史画卷,走进这个古老的石壕村。大家都知道,在中国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朝曾是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朝代。 那么你们知道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是什么吗?(安史之乱)

对,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开始,整整持续了八年,这八年,大唐土地上一直是狼烟四起、战事连绵;这八年,整个大唐江山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特别是公元758年的冬末,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的六十万大军兵败邺城,大唐政权更是危在旦夕。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而就是这一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根据自己的真实见闻,用记录历史的笔录,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用诗歌的形式向后人展示了那段充满战火和硝烟,浸满眼泪和辛酸的历史。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其中最著名的一首--------石壕吏 二、走进石壕村 1、熟读诗歌

1)学生自读。要求:标出生字、难字读音。 2)听读诗歌,划分节奏(多媒体播放音频朗读)

提示:五言诗节奏一般是二一二或二二一,个别句子情况特殊除外。 3)学生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初步读出感情。


4)检查朗读并评价。

2、复述故事(提示:根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进行)

大诗人杜甫走进石壕村究竟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下面我们来讲述这个故事。在讲述之前,请大家关注几对词语。暮——夜 捉人——征兵、抓丁 怒——苦 且——自 ——有 幽咽——呜咽 独——只

请大家勾画出来。有些词语是诗中成对出现的,直接画个圈儿;有些词语与它配对的,是我补充的,请注在这个词的旁边。 (学生勾画,标注)

师:我们请一列的同学辨析这些词语。请第一位同学告诉我们,“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诗人傍晚就到石壕村了,却发现这些官吏们夜晚才来捉人,你觉得这两个时间上的变化,能说明什么?

1:我觉得当时的官吏很着急地在捉人,所以等到夜里。因为夜里人们都回去休息了,很好捉人。

师:乘着夜色,悄悄潜入村里,别人都在睡觉,把握更大。看来捉人的官吏们心情是非常急切的。是强迫的,是硬给拽走的。“捉人”让我们仿佛看见,别人在跑,他在追,追到了,抓了就走。比“征兵”“抓丁”更能表现百姓当时的生活状态再加上一个“夜”字,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于是就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兵荒马乱、鸡犬不宁 再下一个同学,你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怒”和“苦”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里,你的感觉是什么?这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

“独与老翁别”为什么不能说“只与老翁别”?“独”与“只”在这儿是一样的,只能与老翁告别了,老妇不在家了。为什么要说“独”? 孤单凄凉的感受,这样一种悲伤的氛围就渲染出来了,一个“独”字,意蕴丰富。表明昨暮投宿,老翁老妇双双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个相送,老妇已被去承担那根本不应由她承担的徭役了。相送者、被送者的凄惨心情都无法表述。言简意深,凄情绵绵无尽 三、倾听妇之苦

刚才我们走进了石壕村,我们看到石壕村里有这样一群人,那我们再来听听他们怎么说吧。在这个石壕村里,主要说话的是谁呢? 生:老妇。

师:我们来听听老妇人说话。我想请一个女同学来扮演一下。全体男生读

“吏呼一何怒”,全体女生读“妇啼一何苦”,我读“听妇前致词”,你就往下读,就把老妇人的这段话读一遍,想想为什么要

男生读“吏呼一何怒”,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女生读“妇啼一何苦”,用什么样的语气?准备好,开始——

1、请在文中找一个最恰当的字概括老妇的遭遇。(苦)

2、找出具体表现老妇“苦”的诗句,抓住关键词,说说老妇有哪些苦? 四、品读吏之怒

我们听到的都是老妇人一个人在陈述,她不可能是一个人在讲话的。你仔细看看就会


发现,这“一何怒”的官吏其实一直在逼问她,只是诗人没写而已。我们来想象一下,同桌左边的同学做官吏,你用我们现在的语言来逼问老妇人,右边的同学用老妇人的原句说就行。我们来展开这段对话,试试看。想象老妇面对吏怎样的逼问才有这样一番说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难道“呼喝何其之怒”的吏就此就沉默了?就洗耳恭听老妇的“抒情独白”? 【这种“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悍吏的蛮横、凶悍;老妇的悲伤、凄苦、无助。

请学生仔细研读并作批注,准备表演。“藏问于答,明暗结合” 五、察作者之忧

【“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也表露出诗人对他们的遭遇万分关心,彻夜难眠。关心百姓疾苦之情溢于言表。】那么,诗人那天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有人说,杜甫耳闻悲剧发生却一直躲着不出来,对石壕吏的暴行也始终保持沉默,实在愧对“诗圣”的称号?你赞同这个观点吗?为什么?(朗读注释①)

甫之所以伟大,在于他用一支诗笔,来描绘最底层、最苦难的百姓的生活。国难当头,他不是写风花雪月,写江山美景,他的眼睛始终在看我们身边的最普通的百

姓,这是最让我们感动的。永远装在我们的心中标出反映“安史之乱”发展的关键词,重读“崩溃”、抽丁两个词,思考:这两个词说明了当时怎样的现状?

【“崩溃”、“抽丁”两个词,说明“夜捉人”式的征丁拉夫是是迫于情势,不可避免的“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当一个国家陷入战争,人民的命运就与国家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杜甫非常同情一家人的遭遇,但又希望尽早结束战难,抽丁又很正常他在既忧国又忧民中十分矛盾痛苦,无可奈何】 六、课堂结语

一面关心国家的命运,一面同情百姓的遭遇。他的脉搏和着国家的命运一起跳动,他的心灵和百姓息息相通。这就是诗圣的情怀——忧国忧民。他的诗透露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那么真实、那么朴素,这就是诗圣之所以为诗圣的原因了。郭沫若先生曾这样评价他: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像诗圣一样,把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放在心间。

七、布置作业

<石壕吏》是名家名作,是各版本语文教材的必选课目,所以必须踏踏实实地上好这课;如能以这篇课文为契机,激发学生对现实主义文言作品产生阅读兴趣,就善莫大焉了。至于本课的设计思路简单地说就是由写作背景的“面”介绍进入这个作品的“点”学习;由简单情节的熟悉到复杂深沉的情感把握;由感知到质疑到品味。《石壕吏》作为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叙事诗中的杰作,篇幅不长,内容却十分丰富,情节性也较强。它以“耳闻”为线索,按时间的顺序,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紧张。这很符合级学生的阅读“口味”,学生在阅读后对整件事情也有较深的感触,这是这首诗作为教学材料的一个优点。所以在教学时,我从情节入手来引导学生熟悉文本,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466d14e69dc5022abea009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