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政治 1.春秋争霸(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1)背景: ①东周时期,周王室控制力削弱,“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 ②诸侯实力强大,独立性增强,大的诸侯国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 (2)春秋五霸:齐 晋 楚 吴 越 2.战国纷争(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表现:①三家分晋 ②田氏代齐 ③各国国君称王,形成韩赵魏楚燕齐秦七大国。 3.华夏认同 (1)含义: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少数民族先进而自称为“华夏”。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 (2)影响: ①战国之后,内迁民族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大量新鲜血液。 ②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形成。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 经济发展 表现:①铁农具的广泛使用:春秋时开始使用铁农具,标志着生产力提高。②牛耕的推广③水利灌溉事业发展:楚国芍陂;秦国都江堰(四川成都)、郑国渠 2.变法运动——商鞅变法 (1)背景:(各国进行变法的必要性) 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生产力发展。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③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封建专制统治。④为了富国强兵。⑤法家思想成为理论武器。⑥秦孝公重用商鞅。 (2)商鞅变法的内容 ①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②政治: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废除世卿世禄制;行政管理上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吏由君主任免 ③军事: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 ④司法: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⑤社会:强制拆散大家庭为小家庭 (3)商鞅变法的特点: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改革最为彻底 (4)商鞅变法的影响:使秦国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六国创造了条件。 三、孔子和老子 1.孔子 (1)简介: 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后期鲁国人,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层利益。 (2)思想主张: 核心思想:仁: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政治:为政以德 教育: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对《诗》《书》《礼》《易》《春秋》进行整理。 2.老子 (1)简介:道家学派创始人 (2)思想主张: 哲学:①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道”。(朴素唯物观)②辩证法思想,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朴素辩证法) ③唯物史观:追求天人合一。 政治: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四、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社会转型) (1)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井田制走向瓦解。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国独立性增强,诸侯争霸、兼并不断,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 (3)阶级:旧的贵族等级体系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士阶层活跃并受各诸侯的重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476f00db8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