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首诗中都有不少精彩的描写 李商隐是晚唐伟大的诗人,每次读起他的诗都有一种愁绪萦绕不去。他本来也是苦吟诗人,写诗喜欢用典,不得佳句不入眠,正所谓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李商隐才华横溢,却仕途坎坷。其实他祖上一门三个进士,自小就饱读诗书,完全有条件和能力更上一层楼,只可惜他生不逢时,经常是“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只能望冷月兴叹,见落花伤悲。 相传他的骈体文老师令狐楚去世后,李商隐曾经去他的公子令狐绹那里求职,可是却吃到了闭门羹。李商隐叹息之余,在他家的厅上挥笔写下几行诗:“不学汉臣栽苜蓿,空教楚客咏江蓠。郎君官贵施行马,东阁无因再得窥。”李商隐含蓄地讽刺他忘旧,令狐绹看到后既羞又愧,想把那些字擦除,但因避讳其中一个楚字(令狐楚),于是只能将这间厅永远地锁闭。 李商隐厉害,几句话就让令狐公子难堪,所以李商隐值得研究。下面介绍李商隐描写落花的两首小诗,同样是咏物诗,却情景各异,心情不同。 花下醉 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落花 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第一首诗描写诗人酒醉后感叹花朵的凋谢,触景生情,情不自禁。作者踏青寻芳,不知不觉被美酒陶醉,此时红日已西斜,他支撑不住倚着大树酣眠。等到客散酒醒已经是夜深人静,却无法继续入眠,又举着红烛独自欣赏遍地的残花。 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想起红楼梦中的人物史湘云,贾宝玉过生日,史湘云一兴奋就喝大了,卧于僻处一个石凳子上。她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自己是香梦沉酣,四面却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一群蜂蝶闹嚷嚷地围着她。 这是曹雪芹在小说里构造的最美画面之一,回头再看看第一首诗中描写的情景,简直是如出一辙。或许是曹雪芹受到这首诗的启发,然后妙笔生花,为读者奉献了一个精彩的场景描写。 第二首诗依然是借景抒情,却另有一番新意。阁楼上的游客们已经逐渐离去,小园里的落花随风飞舞。花影参差迷离,点缀着弯弯的小路,映衬着夕阳的余晖。我肝肠欲断,不忍把落红扫去,望眼欲穿地盼来春天,她却又匆匆回归。春尽花谢,留下来的只有衣襟上的斑斑泪痕。 这一幕场景无疑又让人联想到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贾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打开书从头细玩。忽然风吹花落,宝玉用书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这时恰好黛玉也来了,红楼梦里另一番动人的画面也出现了:林黛玉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曹雪芹在小说里说,林黛玉不喜欢李商隐,只是单单喜欢他的一句诗,“留得残荷听雨声”。其实李商隐第一首诗中作者“更持红烛赏残花”与“留得残荷听雨声”是一个意境。可见曹雪芹虽然看不上李商隐,但也许他确实受到这两首诗的启发,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这两首诗没有用典故,也没有深奥难懂的词语,似乎一改李商隐的写诗风格,但我们更感到诗味浓厚,值得咀嚼。我们完全可以将诗意再深化一点,比如“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这两句,代表着一种往日的繁华,以及一份深深的思念和尊敬。 那些鲜花盛开时,大家都蜂拥而至,拍照留影,甚至攀折回去插在自家的花瓶里。鲜花为人们展现了她最美的那个阶段,就像许多人把自己最宝贵的年华奉献出来。花谢了,满地残花,一片凄清,却有多少人能像林黛玉一样为它做个花冢,又有多少人尊敬那些曾经奉献了青春和热血的人们。 “更持红烛赏残花”,这是在怜惜落花,也是诗人在珍爱自己。“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更是作者有着一颗同黛玉相同的怜悯之心,“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没有知心人,唯有泪沾衣。 细品这两首诗,李商隐诗句中的美在于描写细致,用情至深,还在于他能用三言两语就触动心灵。无论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还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字里行间满溢的是一份人间真情,话里话外演绎的是一种精彩感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4868e28c9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1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