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论文:对食品加工中涉及的杀菌技术进行探讨 摘要: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食品的安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进而促进了食品加工杀菌技术的发展,本文主要对食品加工中涉及的杀菌技术进行了一些探讨,希望可以为相关从业者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 加工处理; 热杀菌技术; 非热杀菌技术; 协同发展; 目前杀菌技术主要分为两个大类:热杀菌与非热杀菌,两者所适用的食品种类既有交叉性,也有独立性。热杀菌技术应用广泛,已经在巴氏杀菌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超高温杀菌、微波杀菌等细分领域。而非热杀菌技术对特定的食品种类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 1 、热杀菌技术发展研究 传统热杀菌技术较多采用外部加热的方式对食物进行杀菌,例如最常见的巴氏杀菌,其具有杀菌效果好,适用范围广的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奶制品、啤酒等行业中。但巴氏杀菌也有其缺点,即处理后需冷藏储存。随着相关科技的发展,近年来新型热杀菌技术已逐渐成熟,超高温杀菌、微波杀菌等技术已经广泛应用。 1.1 、超高温杀菌 针对于食品巴氏杀菌需低温保存的缺陷,科研人员研发出超高温杀菌。超高温杀菌是指使用设备将食品加热到135~150℃并保持2~8 s,以此来进行杀菌。这种处理方法和传统杀菌处理办法相比杀菌温度要高出20~40℃,因此这种方法被称为超高温杀菌技术。超高温杀菌技术并非适用于全部的食品杀菌处理,只是适用于固体颗粒在1 cm范围内或者不含固体颗粒物的食品。在通常情况下,相对于食品的固有成分来说,食品中的微生物对于温度更加敏感。因此超高温杀菌技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杀死食物中的有害微生物,并且不会对食品各方面品质造成影响,使食品可在常温下长期保存。目前,超高温杀菌技术已被广泛用于饮品、乳制品和发酵品等食品加工领域。 1.2 、微波杀菌技术 此技术采用直流电源提供超高频电磁波,使电磁波穿透食品,在电场的作用下,食品中分子的运动方向改变,进而摩擦生热。同时,微波产生的电场还具有改变微生物活性的作用,使微生物DNA的氢键断裂,进而导致其死亡。因此微波杀菌具有热效应和非热效应等两种杀菌特性,其相对于超高温杀菌技术,在保证杀菌效果的同时,对食品味道的改变程度更小,目前已被应用于肉制品、奶制品、水果和农作物加工等行业。 2、 非热杀菌技术发展研究 水果、农产品、海鲜产品和其他温度敏感性食品无法采取热杀菌,因此需采用非热杀菌技术,非热杀菌中较为常用的技术有高密度CO2杀菌和紫外线杀菌[1]。 2.1 、高密度CO2杀菌 此技术的英文缩写为DPCD,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新型非热杀菌技术,其原理为利用二氧化碳对微生物的抑制特性进行杀菌。高压状态下二氧化碳对微生物具有强烈的灭活效应,在亚临界状态下,二氧化碳可对微生物细胞膜造成破坏,进而使微生物死亡,其中对单胞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霉菌、真菌的杀菌效果更为显着。经实践证明,DPCD适用于水果等对温度较为敏感的食品,经过此技术处理后,水果的风味不仅保持不变,同时果汁中的还原糖和氨基酸较杀菌处理前有所增加。DPCD应用于肉产品时也可有效杀菌,延长肉产品的保质期,但处理压力过高可能会导致肉产品变色,加速水分的流失,因此DPCD在应用于肉类时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2]。 2.2、 紫外线技术 紫外线技术是一种传统的食品处理技术,其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通常情况下,紫外线的照射可以破坏微生物的核酸,从而影响微生物的生理活性,达到杀菌的目的,在进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4d807b3f6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a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