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从事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博士认为:“从公元1世纪至公元15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人在应用自然科学知识满足于人的需要方面,曾经胜过欧洲人,那么,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呢?为什么近代以来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突然落后了?”谈谈你对“李约瑟问题”的理解。 2、结合科学史案例,试比较归纳、演绎与类比这三种逻辑思维方法。 3、结合自己所从事的专业,论述现代技术创新的特征与趋势。 4、 试论述跨国公司海外研究开发的主要特征及实现形式。 5、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最普遍、最本质问题的理论概括,是人们对自然界总的观点和看法。纵观人类思想史,“自然”的观念始终是被人们反思的课题。由于人类自然观的变迁是在广泛的文化背景中发生的,哲学、宗教特别是科学对自然观念的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和制约,因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自然观具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试论述自然观的历史变迁及其变迁的自然科学基础。 6、生态中心论把人类道德关怀和权利主体的范围从所有存在物扩展到了整个生态系统。生态中心论认为,生态伦理学必须把道德客体的范围扩展至生态系统。自然过程以及其他自然存在物。生态中心主义虽然也属于非人类中心主义或自然中心主义,但与以往的生态伦理观不同,生态中心论更加关注生态共同体而非有机个体,是一种整体主义的而非个体主义的伦理学。试结合现代生态哲学,谈谈生态危机的表征形式、形成根源及应对策略。 7、杨振宁指出,所有研究生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通常是做论文的时候,为什么呢?因为在做论文之前,是学习已知的东西。学习如何解答书上讲的、老师讲的那些已经被咀嚼过的、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而在做论文的时候,是要寻求未知的东西,需要自己发现和提出那些尚无标准答案,甚至尚不知是否有答案的问题。结合杨振宁的观点,试论述科学研究选题的重要意义、原则与步骤。 8、试比较第一次、第二次与第三次科学革命的特征。 9、试比较第一次、第二次与第三次技术革命的特征。 10、 20世纪20年代形成的逻辑实证主义,从培根的归纳主义原则出发,认为科学知识来自于对经验事实的归纳,科学命题的意义和真理性取决于它的证实。科学通过理论知识的“归并”而发展,不断用更加全面的理论代替原来的理论。因此,科学的发展就是通过归纳获得的科学知识的不断增加,是一种渐进积累,纲、连续而没有中断的过程。一个理论被越来越多的经验所证实,它就越普遍,其解释力和预见力就越强,它所包括的非错误成份也就越少。波普尔反对逻辑实证主义的渐进积累科学发展观。他认为,一切被认为是真理的科学理论其实都是可错的,应能满足可反驳性这种否定性要求。理论的实质就是猜测,它之所以被提出来,在认识上就是为了有朝一日把它们证伪I否证),否证对科学决不是灾难而是进步的表现。一种理论被否证得越早,科学革命越频繁,科学发展就越迅速。人们越是追求可证伪度高的理论,也就是越来越提高理论的信息量,因而也就越来越接近“真理”。依据对科学理论及其发展逻辑的这种理解,波普尔提出了他的科学发展四阶段模式:“P1—TT—EE—P2—……”。这里P1表示提出的问题,TT表示针对问题的试探性理论即“猜想”或“假说”,EE表示对试探性理论的批判性检验,清除错误并筛选出逼真度较高的理论,P2则表示提出新的更深刻的问题。这四个环节循环往复,不断推进科学的发展。波普尔认为,科学知识的增长,不是一系列愈来愈好的演绎系统的递升,“应当把科学设想为从问题到问题的不断进步――从问题到愈来愈深刻的问题。”这是一幅不断革命的科学发展图景。试比较逻辑实证主义科学发展模式与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的区别。 11、 科学技术社会史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本质是一种社会活动,它是知识体系和知识生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科学技术具有社会功能,它的功能就是普遍造福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体现,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引起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它成为了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试从科技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人文价值的角度出发,以“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为题,谈谈你的看法。 12、 科学技术政策(STP)是一个国家为了对科技活动的投入、运作、产出、转化各环节进行调控而建立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进知识生产的科技方针和实现科技方针的体系。试比较美国与欧盟当前科技政策的异同,并谈谈对我国科技政策制订的启示。 13、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使得整个社会发展水平产生了惊人的飞跃,伴随着科学技术所提供的新的机遇一同到来的是:人口的急剧膨胀、自然资源的锐减、核战争威胁、生态平衡的破坏、环境的日趋恶化、基因重组技术和克隆技术的潜在生物危害,以及由各种因素导致的人类新疾病的出现等一系列关乎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问题。 试论述现代科学技术负效应的表现形式、形成根源及应对机制。 14、 罗素指出:“近代世界与以前各个世纪的区别,几乎一切都可归因于科学。”“科学史之父”萨顿指出,一部科学史“就是客观真理发现的历史,人的心智逐步征服自然的历史;它描述了漫长而无止境的为思想自由、为思想免于暴力、专横、错误和迷信而斗争的历史”。结合上述观点,论述科技文化在整个文化系统中的地位及对其他文化样式的的影响。 15、 科学技术的体制化是指以科学研究、知识生产、技术创新及其扩散和推广为主要职业与目标的科技人员和实体组织(如科学学会、各级各类科学教育组织、实验室、学术评价机构以及科学院等)得到社会认可,确立其地位,从而发展为一种有利于科学的创新与传播、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转化的系统化社会建制。试论述文艺复兴后科学技术体制化的演变历程。 16、 从技术创新哲学的视角来看,技术创新是创新主体在一定历史条件和价值观的规约下,通过创新实践使创新客体由“实然”变成“应然”形态,从而实现创新价值的实践活动。以往关于技术创新特征的研究,往往只热衷于探讨第一次技术革命后的技术创新特征,而没有将技术创新史的研究延伸到漫长的农业文明时期。试结合技术史,论述技术创新特征的历史性。 17、 科技的进步要求科学家与工程师担当更多的社会责任 。社会科学技术化的同时,科学技术社会化同步进行,科学技术成为社会事业的一部分。科学技术社会化产生两方面问题,一是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二是科研活动日益成为社会的活动。试以“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为题,谈谈你的观点。 18、 女性主义进入技术哲学研究领域并形成一定影响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其起因源出于对技术工程领域女性缺席这一经验事实的反思,这一经验事实在技术史领域呈现为技术史上少有对女性贡献的记忆,在社会事实上呈现为工程技术领域少有女性工程师,女性主义技术史研究与女性主义社会学研究都指出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什么技术领域会少有女性工程师?对这一问题的追溯与回答构成女性主义技术哲学研究的主旨。试以“技术与性别”为题,谈谈你的观点。 19、 结合科技伦理学的基本理论,谈谈你对安乐死技术的看法。 20、 伪科学打着科学的旗号,干着坑蒙拐骗的勾当,危害极大。伪科学利用了人们相依科学的信念,利用了科学中的伪和错,而不宣传科学的东西是反科学的东西,实在是玷污了科学。传统的伪科学是由非科学转化而来的神学、灵学和迷信等,它只能使缺乏科学知识的人上当。在科技共同体之外的伪科学容易露馅,较易识别。而科技共同体之内的伪科学,往往以“科学研究”的原则上出现,更具欺骗性和危险性,也较难识别。如 “水变油”的“发明人”王洪成。试论述伪科学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及解构思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4e5083a33687e21ae45a92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