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及“歌”的体裁。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诵诗歌。 3、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中的感情。 4、背诵诗歌。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颗颗夺目的明珠,其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深受人们喜爱。 二、呈现教学目标 三、介绍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因其做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其人格高尚,忧国忧民,诗艺精湛,又称“诗圣” 。著有《杜工部集》,著名的诗篇有《三吏》、《三别》等。 四、写作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五、解题 歌, 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通称“歌行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这首诗因“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歌”,这是一首即事抒情诗。 六、合作译读,读懂诗歌大意 1、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每一小节的内容,并尝试给每一小节加一个小标题。 明确:1、读准下列加点字 怒号 挂罥 长林梢 庇 突兀 布衾 三重茅 塘坳 飘转 俄顷 丧乱 广厦 见此屋 2、解决疑难字词。 秋高:秋深 忍能:竟忍心 俄顷:一会儿 丧乱:战乱,特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 彻:通宵 安得:哪里能得到, 广厦:宽敞的大屋子 庇:遮蔽,保护 俱:都 突兀:高耸的样子 见:同“现”。足:满足。 3、分析诗歌内容 分层并概括各层层意? 秋风破屋 卷走茅草 群童抱茅 诗人叹息 屋漏床湿 彻夜难眠 推己及人 忧国忧民 七、合作探究 1.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风的? “怒号” 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 运用拟人的手法,“怒号”说明风之大,猛烈和无情。 3、“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 “卷”字好,即形象又有力度 4、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处? “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场面。 5、“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当时杜甫写作此诗时才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 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6、群童抱点茅草,杜甫为何称他们为“盗贼”? 诗人因为“老无力”而“群童”“公然抱茅入竹去”,这茅草对诗人来说又事关生计,这自然会引起诗人的怨愤。 这是作者的激愤之词,并不是真心说他们是“盗贼”,所以“呼不得”之后,也不过是“自叹息”。 反映了四海困穷的现状 7、“归来依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叹自己之苦,茅屋被秋风所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 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国家的命运。 8、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 下雨 9、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眠的心情?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10、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受冻死亦足 11、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推己及人,忧国忧民 八、 小结 全诗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欢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特别是最后一段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九、思接千载,感受爱国情怀 拓展: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 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十、布置作业 翻译并背诵诗歌 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秋风破屋 卷走茅草 群童抱茅 诗人叹息 屋漏床湿 彻夜难眠 推己及人 忧国忧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4f54dba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d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