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 一、说教材、说学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八年级下册的一首歌行体古诗,诗人借事感怀, 以茅屋为题,记叙了世上疮痍、百姓疾苦的社会现实。抒发了诗人忧国忧 民、爱及天下的博大胸襟。该诗情感炽烈,内涵深刻,倍受后人推崇。《课 程标准》中提出“诵读古代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 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思想道 德修养“。学习本诗正是落实课程标准相关要求的良好契机。同时在全国 人民团结奋斗、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形势下,通过挖掘、凝聚、阐释、 讲解诗中蕴含的爱国精神、博爱情怀,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加深对诗歌 的理解体会,感受伟人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诗词,具备一定的领悟能力和理解能 力,之前已经学过杜甫的《春望》,对这位现实主义诗人,学生们已有了 解,对诗人的情怀很容易产生共鸣。 根据以上分析和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在诵读中理解诗中所写的内容。 2、提高学生对古诗鉴赏能力。 3、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舍己为人的崇高情怀。 古诗文的,以培养的兴趣与语感为主,本诗通俗,淡中见奇,意蕴深厚, 所以把“熟读”“解读”本诗作为重点。 把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作为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为了突破 重点与难点,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以下方法。 1、情境教学法:从情境教学中引发情感体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体悟法:“语文乃口耳之学”,南宋伟大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 指出:“读书须成诵”“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朗读 是一把打开语言世界情感的钥匙。 3、自主合作探究法:充分表现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地发现学生的潜能,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说教学过程 古语云:“学无趣无所谓学。”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 的需要出发,我创设了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内容的情境,已引起学生的共 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我设计了如下的导语。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二)深情朗读,初步感知 (三)质疑问难,细腻解读 我将以四个主干问题串连全篇的讲解,进而实现教学目标,突出教学的 重点与难点。 1、当秋风肆虐来袭时,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板书: 画)2、面对随风而去的茅草,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板书:事) 3、在无茅草的屋中,诗人面临怎样的一个处境?(板书:境)4、面对这重重的不幸,诗人又有一个什么样的愿望?(板书:愿 忧国 忧 民) (四)联系实际,延伸拓展 中国有句俗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而杜甫虽“穷”却不 “独善其身”反而“兼善天下”,联系现实,你如何看待杜甫的这种思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35de94917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ff.html